點閱人數:16
名稱
  • M
    卑南八社
  • H
    卑南 pî-nàm
    pat
    sa
  • T
    卑南 pî-nàm
    pat
    sa
  • J
    ピナンハッシャ
  • E
    eight-tribe indigenous people
族別
  • 5P 卑南族 Pinuyumayan
分類
撰寫者

卑南八社


八社十部落所指範圍

  卑南族今日主要分布在台東縣台東市、卑南鄉,卑南族人常以「八社十部落」稱之。其中,「八社」為卡大地布Katratripulr(台東市建興里、知本里)、建和Kasavakan(台東市建和里)、利嘉Likavung(卑南鄉利嘉村)、大巴六九Tamalrakaw(卑南鄉泰安村)、下賓朗Pinaski(卑南鄉賓朗村)、阿里擺’Alipay(卑南鄉賓朗村)、初鹿Mulivelivek(卑南鄉初鹿村)、普悠瑪Puyuma(台東市南王里);「十部落」則是上述八社加上日本時代由卑南社(今日普悠瑪)部分族人建立的巴布麓Papulu(台東市寶桑里)以及主要由初鹿與班鳩遷住、並於1980年代與初鹿分開獨自舉行祭儀的龍過脈Danadanaw(卑南鄉明峰村)。

清國時代的「八社」

  「八社」的用詞已見於清末文獻。然而,必須指出的是,「族」是日本統治台灣之後的分類方式,至於清末文獻提及的「八社」,是以當時勢力最大的卑南大社(埤南社)為中心來稱呼鄰近的「番社」;「卑南」一詞也是當時台東地區的別稱。例如,光祿寺吳贊誠在1877年(光緒3年)的奏摺中云:「臣到卑南次日,該處八社頭目及覓仔爻、阿眉社番目、保桑莊客民、董事人等,以次來謁。」但吳贊誠並未註明「八社」何指。夏獻綸在1879年(光緒5年)出版的《臺灣輿圖》記載埤南覓四十六社中,南十五社有卑南大社、知本社;西二十二社中包括了呂家罔、射馬干社、賓仔什格、大巴六九社;北九社有北絲鬮社、班鳩社,並在圖中標示上述八社及其位置,但未見阿里擺社。不過,1893年(光緒19年)來台任台東直隸州知州的胡傳在《臺東州採訪冊》記載當時埤南撫墾局轄下「番社」的「社長」與「副社長」薪糧時,包括了「阿里排社」與「班鳩社」。此外,胡傳在《臺灣日記與稟啟》中記載他於1894年(光緒20年)「(6月)二十日赴檳榔、阿里擺等社相度營地。….(7月)初三日,赴阿里擺相度營地。」日本時代出版的《蕃社戶口》(1920-1938)中同時列有阿里擺、班鳩兩社的人口與戶數。

日本時代的「八社」

  之後有關「卑南八社」範圍的記載逐漸明確。例如,小泉鐵在〈卑南社の祭の記錄〉(1929)記載如下:卑南社與散落在卑南平原上的知本、射馬干、呂家、大巴六九、阿里擺、北絲鬮、檳榔樹格等社,共享「卑南八社」之稱。移川子之藏、宮本延人、馬淵東一在《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1935)一書中採「九族」分類法,並以一族一章方式書寫。其中,第七章〈パナパナヤン(Panapanayan)〉一開始即提到該族通常是以「八社蕃」、「卑南蕃」或「プユマ族」(「Puyuma族」)之名為人所知,接著說明清代記載的「八社蕃」係就「蕃社」數目而言。移川等人接著或以漢字或以片假名並加上羅馬拼音的書寫方式依序介紹卑南族各社:知本社、射馬干社、呂家社、タマラカオ[Tamalrakaw]、パシカオ[Pasikaw,按:初鹿]、バンキウ[Vankiyw,按:班鳩]與アリパイ[’Alipay]、卑南社、ビナシキ[Pinaski]。

  相較前述的記載,對於「八社蕃」也有另外的說法。日本時代,學者曾將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歸類為「排灣族」,例如,《蕃族調查報告書》(1920)第八冊「排灣族與賽夏族」中的排灣族包括「卑南蕃」。作者佐山融吉提到「卑南蕃」是由同時含括阿里擺與班鳩的九個社組成,但是他接著寫到「八社蕃」是包括阿里擺與班鳩以及其他上六社,之後住在阿緱廳屬於魯凱蕃的大巴六九社人遷移過來後,才有九社。

  不論是上述佐山融吉的「九社蕃」或者移川等人將阿里擺與班鳩社並列說明,今日卑南族人的「八社」是包括大巴六九和阿里擺,卻不見班鳩。之所以如此,或許與班鳩社人後來多遷入初鹿但阿里擺仍然保有獨立存在的面貌有關。移川等人在《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這樣記載:「班鳩及阿里擺都是呂家社的分支,並不是太重要的蕃社……按班鳩社頭目所說,阿里擺設原來是呂家社的耕作小屋,後來獨立成為一個蕃社……後來班鳩社完全混入北絲鬮,……阿里擺雖然式微,依然獨立存在直迄今日。」

八社十部落串連的族群意識

  必須指出的,卑南族人今日賦予「八社十部落」的意義,也必須放置在卑南族「族群意識」的發展過程來理解。卑南族人從1989年(民國78年)起由各部落輪流主辦「卑南族聯合年祭」(2016年[民國105年]改名稱為「聯合年聚」),2008年(民國97年)成立卑南族民族議會,而1995年(民國84年)由巴布麓主辦聯合年祭的大會歌,也就是今日所稱的〈卑南族群版圖頌〉,歌詞描述「八社十部落」由東至西、從南至北的地理位置(如下)。值得注意的是,族群意識的發展與部落意識的發展是同時進展的,並且呈現在卑南族民族議會的運作。

 mu laudr i merede i Papulu   mu draya i Danadanaw Mulivelivek

 向     東        抵達     巴布麓    向      西          龍過脈         初鹿

’Alipay            Tamalrakaw  Likavung

阿里擺   大巴六九    利嘉

mu timul i Katratripulr  Kasavakan

向  南   卡大地布    建和

an mu ’amiPinaski     Puyuma

向   北       下賓朗     普悠瑪

murekereke sa ta bulay nanta  Pinuyumayan

      團結        好       卑南族

眺望東方太平洋岸寶桑

北邊穿越龍過脈初鹿

橫跨阿里擺泰安利嘉

西嶺山岳環繞著知本建和

南風吹來檳榔花飄香

威威文物豐饒南王

普努悠瑪樣族群呼來呼來

參考文獻:
  •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蕃族調查報告書排彎族 獅設族》,台北:台灣總督府蕃族調查會,1921年。本書有中譯本。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八冊 排灣族 賽夏族》(台北:中研院民族所,2015年)。
  • 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2冊,東京:刀江書院,1935年。本書有中譯本。楊南郡譯註,《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原民會、南天書局,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