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17
名稱
  • M
    南王系統/竹生系統
  • T
    南王 nàm-vòng
    系統 ne-thúng
  • J
    南王 Lâm-ông
    系統 hē-thóng
  • E
    ナンワンシステム
族別
  • 5P 卑南族 Pinuyumayan
分類
撰寫者

南王系統/竹生系統


卑南族傳說的由來

  根據《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二卷阿美族‧卑南族》(1915),以及移川子之藏、宮本延人、馬淵東一的《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1935),今日台東縣太麻里鄉三和村附近山坡稱為Panapanayan/Revuwa’an這個地點,是卑南族的祖先發祥地。傳說中,卑南社(普悠瑪/南王)的祖先是從一位神人插入土中的竹子的上節生出,而知本社(卡大地布)是從竹子根部的石頭中生出;至於射馬干(建和)、呂家(利嘉)、阿里擺等社則由知本社後嗣遷移建立。

「竹生說」、「石生說」及其相關研究

  上述卑南族的起源傳說在戰後廣被學者採用,並且以現在耳聞能詳的「石生說」和「竹生說」稱之。例如,宋龍生就認為卑南族的部落可以分為兩個系統:1. 石生系統──以「知本社」為主,從中再分出「射馬干社(建和)」、「呂家社(利嘉)」、「大巴六九社」、「北絲鬮社(初鹿)」、「阿里擺社」;2. 竹生系統──以「卑南社(普悠瑪/南王)」為主,另分出「檳榔樹格社(下賓朗)」。有時,這樣的區分也以「知本社群」和「卑南社群」稱之。宋龍生後來提出另一種解讀方式:「石生」或可被解讀為出生於石板屋、「竹生」則是指出生於竹屋的兩個不同的居住建築文化系統。換言之,知本社等石生傳說的部落採取了山田燒墾的游耕,以石材建屋,人出生於也葬於石板室內。反之,以卑南社為主的竹生傳說的部落是向平原發展,採取定耕,以竹子與茅草建屋,人出生於也葬於竹屋內。以知本社和卑南社為代表的兩系統說,後來持續為學者使用,卑南族人也接受這樣的說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成人教育中心編印的《卑南族語文化教材》(1998)就區分為〈知本版〉和〈南王版〉。「竹生」與「石生」之說甚至被賦予有如兩個社群個性上的差異:石生的人個性剛強,心眼密實堅硬;竹生的人則要像竹子隨風擺動,不易折斷,且像竹子是空的,而盛裝各種美好的新事務。

  一些研究指出兩系統說的區分的確呈現在語言和某些重要社會文化特徵上的差異。例如,語言學者丁邦新曾探討古卑南語並以樹狀圖標示卑南族各方言之間的關係,可見普悠瑪的南王方言與其他部落有別。又如,卑南族重要特徵的祖靈屋karumaan,「竹生」與「石生」系統的確有明顯的差異:在「石生系統」的部落中廣見族人因為個人疾病等因素,而經詢問得知某位祖先要當事者舉行小米嘗新祭,因此參與或獨自建立小型的祖靈屋。這樣類型的祖靈屋並不見於普悠瑪。又以成巫者為例,卑南社(普悠瑪)巫者有如同住屋的祭祀小屋,知本社(卡大地布)等「石生」系統則只是一個祭祀的場所。

  「竹生」與「石生」兩系統說固然凸顯普悠瑪與卡大地布及其相關社群之間的差異,卻也可能忽略了兩個系統以及卑南族內部構成的複雜性與意涵。移川等人根據豐富的口碑傳說,敘述各社的起源、遷徙、內部組成。他們提到以Panapanayan/Revuwa’an為發祥地的主要有知本社(卡大地布)、射馬干社(建和)、呂家社(利嘉)、卑南社(普悠瑪/南王);前三者有共同的祖源關係,尤其知本社、射馬干社的創社始祖是弟弟和姊姊的關係,卑南社則為獨立的一支。其他社則是由這4個社分出或為外來份子。例如,下賓朗的創始祖分別來自知本社與卑南社,初鹿和大巴六九可能是後來卑南化的其他人群。

「卑南族」內部的複雜性

  卑南族各社內部構成的複雜性不但呈現於各社各有多個有名稱且各附屬於某一家族的祖靈屋和成人會所palakuwan,且小米收穫祭的舉行方向各異,其中,最突顯的是卑南社。亦即,被視為「石生」系統的知本社、射馬干社、呂家社,社內舉行儀式的方向各有差異,但是向祖先發祥地的Panapanayan行祭卻是最重要的,而且是全社一起舉行;相對之下,卑南社既不向Panapanayan行祭,更因為領導家系的不同而各異祭祀的方向,如蘭嶼、都蘭山、綠島,而且社內又區分「南」、「北」兩半部,有如「二部組織」(dual organization)。

  1990年代初期,一些普悠瑪卑南人主張他們的發祥地是都蘭山,而不是文獻所說的Panapanayan/Revuwa’an,一個主要理由是儀式經文和方位都以都蘭山為首,而不是Panapanayan或者「石生」系統所說的Revuwa’an。當時,一些族人即在都蘭山上一塊巨石上刻著「普悠瑪」三個字。不過,以都蘭山為起源地的說法曾引發部落族人間的爭議,以及其他部落的質疑。即使是Panapanayan/ Revuwa'an這個發祥地,馬淵東一早在1954年就指出這個地區是不同人群傳說口碑中的「發祥地」。今日,在這個位處南迴公路旁側斜坡上的一處平台,除了祖先是姊弟關係的建和與卡大地布卑南族人每年各自前往祭祀外,太麻里鄉的北里排灣族人以及東河鄉的都蘭阿美族人也在不同時間到那裡行祭,並各自豎立祭祀的祭台。

【圖1】卑南族各方言的關係。(資料來源:丁邦新)

參考文獻:
  • 曾建次,《祖靈的腳步──卑南族石生支系口傳史料》,台中:晨星出版社,1998年。
  • 陳文德,《臺東縣史‧卑南族篇》,台東:台東縣政府,2001年。
  • 丁邦新,〈古卑南語的擬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9卷第3期(1978年9月),頁321-392。
  • 陳文德,〈人群互動與族群的構成──卑南族karuma’an研究的意義〉,收於陳文德《從社會到社群性的浮現──卑南族的家、部落、族群與地方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20),第陸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