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蘭遮城日誌所指
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統治台灣,在現在的安平地區建立熱蘭遮城堡作為行政中心。當時荷蘭人每日記載發生事情,成為重要史料,稱為熱蘭遮城日誌。最初統治時只有福爾摩沙會議記錄。1629年,Hans Putmans擔任台灣長官時,巴達維亞城總督命令仿照巴達維亞的作法,每日書寫日誌。一直到1662年荷蘭人離開台灣為止,每日書寫的成果,即為熱蘭遮城日誌。
日誌保存
東印度公司為了控制亞洲貿易,必須對亞洲各地貿易的供給與需求做詳細的調查。因此,公司在亞洲各地的商館必須按時向巴達維亞城的總督報告商館的營運狀況。由台灣寄出的這些文書稱為《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簡稱《長官書信》。除了書信之外,還需要附加各種佐證資料,內容包含各個商館的議會《決議錄》抄錄、調查報告,台灣的報告內容在1629年以後,還加上《熱蘭遮城日誌》的抄錄。巴達維亞城收到各個商館寄來當地營業與發展事項的報告,在巴達維亞城議會整理有關事項,撰寫《一般政務報告》,並附上各個商館寄來的相關佐證資料一併寄往荷蘭。公司在荷蘭收到這批報告稱為「收到文書」(Overgekomen Brieven en Papieren)。因此,《熱蘭遮城日誌》的抄錄資料大部分就保留下來了。後來荷蘭在海牙設立國家檔案館,館藏中將公司檔案集中蒐藏。然而,有部分資料可能是海難或戰亂而遺失,如1652年的郭懷一事件的紀錄全部遺失。
文獻的出版與譯寫
日治時代,日本學者開始整理東印度公司關於台灣、日本的檔案。1930年代台北帝國大學的學者找了幾位專家,在海牙檔案館抄寫「收到文書」,其中包含熱蘭遮城日誌。後來因為戰事擴大,改請人用拍照方式保存。
戰後,日本學者回日本,這批資料就很少被使用。當時在台大圖書館工作的曹永和利用工作休息時間,用打字機將手抄本打字、裝訂成冊,以及研究。其中包括熱蘭遮城日誌。
1970年代,在萊頓大學歐洲擴張史研究中心工作的包樂史(Leonard Blussé)準備向中心提出研究計畫。他與當時在荷蘭留學的江樹生討論,得知台灣的曹永和有熱蘭遮城日誌的打字稿,而且願意提供,於是向研究中心提出計畫。他們在萊頓大學以及荷蘭國家出版局協助之下,於1977年組成熱蘭遮城日誌出版的國際合作計畫。計畫成員包括萊頓大學的包樂史,海牙檔案館的M.E. van Opstall,台灣的曹永和、江樹生,日本的岩生成一、中村孝志等人,共同組成編輯委員會,進行熱蘭遮城日誌出版工作。1986年出版第一冊De Dagregisters van het Kasteel Zeelandia,到2000年出版第四冊。期間,M.E. van Opstall在第一冊出版前過世。之後,日本的岩生成一也在1987年過世,而中村孝志則以年紀大而不再參與。後有W. Milde、N.C. Everts相繼加入。由委員會組成到第四冊出版約花費24年。台灣方面,以台南市政府為主,請當時在海牙的江樹生將熱蘭遮城日誌翻譯成中文,1999年(民國88年)出版《熱蘭遮城日誌》第一冊,到2011年(民國100年)第四冊翻譯完成。2024年(民國103年)台南市政府與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共同推出修訂本。
全書內容介紹
熱蘭遮城日誌的內容包括天氣、船隻來往及載運貨物、島內教化、派往各地公司人員執行情況、公司到各地的調查紀錄。其目的有二:一是作為公司官員想要了解其前任者在特定情況下的施政,並做為參考的紀錄。二是作為台灣長官經常性向總督報告台灣島內的各項事件,以及長官和議會的最新政策的報告資料。
日誌中不變的內容是對天氣的記載。當時公司主要以帆船為主,相當注意天氣氣象的變化。因此,日誌中記載每天的氣象。其他內容,則隨著荷蘭開發台灣的重點的改變而有所變化。第一冊包含1629-1641年的紀錄,主要記載荷蘭人如何利用台灣企圖打開對中國的貿易。第二冊記載1641-1648年的紀錄,集中於荷蘭人對內驅逐位於雞籠的西班牙人,以及征伐台灣的原住民;對外則發展對中國、日本貿易。第三冊記載1648-1655年,公司除了繼續開發台灣之外,也記載國姓爺的事例逐漸興起。第四冊記載1655-1662年則是以國姓爺攻打荷蘭人到公司離開台灣為主,包含每天著戰爭狀況,雙方往來書信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