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山豬毛社事件指1728年(雍正6年)6月24日至1729年(雍正7年)發生於現今屏東縣山地門鄉的排灣族與粵籍漢移民衝突事件,清國派遣軍隊攻擊原住民,事件後並設置軍事營盤,派駐兵勇監視當地,預防排灣族民與粵籍漢移民之間的衝突。
山豬毛社泛指現今三地門社周邊的排灣族人,主要有三個來源為Tjimur社、Tjaravacalj社、Salaljau社等3個部落。
所涉民族
排灣族三地門附近族群、長治附近粵籍漢族群、清朝軍隊。
事件背景
粵籍漢移民因為協助清國平定1721年(康熙60年)朱一貴事件有功,受到清國政府獎勵,因而勢力擴張,拓墾領域逐漸靠進隘寮溪匯入高屏溪的匯流口附近,因為取水灌溉進入三地門附近排灣族領域,造成原住民與粵籍漢民之間的嚴重衝突事件。
事件始末
清雍正年間,長治附近粵籍漢族群的墾拓逐漸靠近三地門附近的排灣族領域,1728年(雍正6年)6月24日發生粵籍漢族群23人遭難之事。1729年(雍正7年)2月閩浙總督高其倬,檄令臺灣道孫國璽、臺灣總兵王郡,調派游擊靳光瀚、同知劉浴,帶兵攻擊山豬毛社;調派諸羅知縣劉良壁截斷後山,徵發內優社(拉阿魯哇族)攻擊八里斗難山。又檄令北路參將何免進入南仔仙山,會同而抵邦尉山下,多路圍堵之下,三地門周邊的排灣族人才逐漸停止抵抗。
事件結果與後續影響
1733年(雍正11年)清國在隘寮溪匯入高屏溪處設置山豬毛汛,派駐300名兵勇駐守,以防止原住民的襲殺事件,並且禁止粵籍漢族群越界墾拓。山豬毛汛營盤設施稍後因水患而沖毀,1885年(光緒11年)清國政府將原本駐紮於靠近三地門附近的軍力移往現今屏東縣長治鄉德榮村的煙墩腳埔,新建立下淡水都司營,營盤內的官署設施稱為都司署。
朱一貴事件之後,漢族群的勢力版圖產生移動,粵籍漢移民因為協助亂事的平定而獲有基層武官之任用,順利將墾拓領域往山區移動,加速了原漢之間更為密集的互動與互相襲殺紛爭。而清朝政府也藉由駐軍的派駐,一方面防止山區原住民對於漢族群的襲殺,一方面也就近掌握粵籍漢移民的墾拓勢力發展狀況。
相關文化資產
「清朝下淡水營」遺構已於2016年(民國105年)1月被屏東縣政府指定為屏東縣縣定古蹟。相關建築的壁體採用卵石疊砌,為高屏溪流域周邊河床墾拓區常見的建材,具有地方性的建築材料運用特色。但具體營盤範圍及都司署的建物位置,尚待進一步調查釐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