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獅頭社反清事件指1875年(光緒1年)發生於今屏東縣獅子鄉、車城鄉、枋山鄉等地,獅頭社附近排灣族人與清軍的戰爭,又稱「獅頭社戰役」。
所涉民族
排灣族內文社及周邊族群、車城及枋山附近漢族群、清軍等。
事件背景
1874年(同治13年)牡丹社事件之後,清朝除了被動開始強化台灣海防,亦思考對於台灣原住民的治理,在南部排灣族領域,清軍急欲開通往恆春半島之陸路交通,擬開設數條東西向道路,供東西側人員、物資運送,並屯兵於該區域。清兵開闢南部的東西向道路時侵入排灣族人傳統領域引起族人反抗。而枋寮以南至車城一代的漢人居住地與大龜文周邊排灣族時有紛爭,原住民出草漢移民,漢移民亦誘殺原住民。
事件始末
1874年(同治13年)12月日軍撤離後,清軍接受莿桐腳(今屏東縣枋寮鄉)居民之陳情,計畫出兵附近原住民部落。
1875年(光緒1年)1月8日,由駐紮楓港的王開俊帶領近千名官兵攻擊獅頭社,但因躁進、膽怯及中伏,清軍大敗,王開俊與其餘約百名官兵陣亡,沈葆楨知曉後決定大舉進兵攻擊。繼之,再由提督唐定奎率領淮軍約萬名展開另一波攻擊,進入內獅頭社、外獅頭社、竹坑社、本武社、草山社等社,與族人展開交戰,並切斷原住民之外援管道,造成部落重大損傷。戰事由2月持續至5月約達3個月之久,清軍戰死、病死者約2,000名,事件後枋寮留有白軍營淮軍義塚鎮安宮,主祀王開俊,相傳為收納陣亡官兵屍骨之地。
事件結果與後續影響
清軍此次軍事行動成效不明顯,清國亦無長期駐紮或積極與部落交涉之考量,雖於枋寮等地設番學堂,旋即荒廢,最終對於治理周邊排灣族群並無具體之成效。然此次事件促成原漢物資交換更趨於頻繁,以及大量槍械進入原住民部落,埋下日本時代日警收繳槍械之另一武力攻擊部落的災難。
相關文化資產
白軍營淮軍義塚位於今屏東縣枋寮鄉隆山村,葬有事件中因戰死或傳染病去世的清軍。該義塚目前並非法定之文化資產,但具有指定或登錄之價值潛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