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阿乳芒社事件為1896年(明治29年)阿塱衛古道上排灣族阿乳芒社族人因出草而遭日軍攻擊的事件。此為1895年(明治28年)日本人接收台灣之後,第一個攻擊台灣原住民的案例。
所涉民族
排灣族查敖保爾群族人、日軍。
事件背景
1895年(明治28年)日本人接收台灣,政權交替,但山區的原住民族群普遍仍保有自治權之態,先前原漢、原住民與軍隊之間的衝突仍延續,但日軍採取較為積極的軍事力量進入原住民領域,逐漸打破先前原住民的自治,使之淪為國家體制的一環。
事件始末
1896年(明治29年)10月18日,日軍臺灣守備混成第三旅團前往攻擊恆春撫墾署轄內之排灣族查敖保爾群阿乳芒社族人。由於原住民襲殺通過莿桐腳之日本人,並搶奪財物,因此軍隊於20日攻擊位於阿塱衛古道上排灣族阿乳芒社及本霧社,欲追擊襲殺者,取回財物及被害人之首級。24日攻擊排灣族藤離巴社,使原住民四散避難,官方認為已達目的因而解散討伐隊。此為日本人接收台灣之後,日軍攻擊台灣原住民最初的案例。
事件結果與後續影響
日本領台初期,對於原住民的治理採取北征伐,南綏撫的政策,一般對南部原住民族群採取較為懷柔的治理手段,待北部泰雅族群的反抗勢力大致遭壓制之後,才開始對南部原住民族加強管理,但期間仍局部小規模攻擊較常反抗日本官方命令、襲殺周邊庄民的部落,作為對區域性原住民部落的武力威嚇之用,這期間的武力攻擊原住民事件多有軍警聯合周邊庄民一起行動之特色。待至1914年(大正3年)之後的槍枝收繳行動,引起布農族、排灣族、魯凱族等的普遍反抗,遭致大規模的軍警武力鎮壓,之後南部原住民逐漸失去武力反抗的組織動員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