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替.達歐索Itih a ta:os,漢名根阿盛。小說家。生於1957年(民國46年),卒於2022年(民國111年),年66。出生於苗栗縣南庄鄉蓬萊村巴卡山部落Bakasun。賽夏族人。
家族/家庭背景
屬於根姓kaS:ames家族。曾祖父Aro a basi是南庄抗日事件的主將之一。祖母豆代跟隨曾祖父,以旁觀者的角度記錄賽夏族由男性掌握的重要儀禮,是根阿盛學習賽夏族傳統文化的導師。育有子女四人,居於桃園。
學、經歷
就讀苗栗縣南庄鄉蓬萊國小,22歲(1978年,民國67年)就讀中國文化大學,肄業。
求學期間,時常跟隨部落族人在林班砍草打工。大學時因經濟因素休學,返鄉砍草伐木,退伍後轉至桃園擔任低階勞工,後工作逐漸穩定,開始參與文藝活動和講座。50歲左右因重病退休。
長期閱讀瓦歷斯‧諾幹主編的《獵人文化》,喚起根阿盛的原住民意識。受到擔任矮靈祭主祭的岳父鼓勵,開始有系統的寫作,並從事賽夏族語言與文化的工作。曾任都市原住民生活改進協會副主席、輔導員、頭目,賽夏旅北同鄉會會長、賽夏文化促進會會長。
52歲(2008年,民國97年),出版詩文選集《巴卡山傳說與故事》,集結歷年創作與得獎作品。62歲,(2018年,民國107年)任桃園聚會所所長,在都會區建立賽夏族人說族語的環境。
創作以小說居多,也有新詩作品,為原住民族漢語、族語文學獎的常勝軍。曾獲漢語文學重要獎項及作品有:〈矮人祭〉獲得2000年(民國89年)第1屆中華汽車原住民文學獎詩歌類第二名、〈朝山〉獲得2001年(民國90年)第2屆中華汽車原住民文學獎小說組第一名、〈屋漏痕〉獲得2007年(民國96年)台灣原住民族山海文學獎短篇小說組第一名、〈祖靈─彷彿遙遠〉獲得2013年(民國102年)第4屆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小說組第三名、〈夾縫裡的呻吟〉獲得2014年(民國103年)第5屆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小說組第一名、〈無盡夢魘〉獲得2016年(民國105年)第7屆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散文組第一名。
族語文學獎獲獎作品有:〈minhaehae:oe’ ki inhaehae:oe’【失望與期待】〉獲得2013年(民國102年)教育部原住民族語文學創作獎新詩組優選、〈pa’alowa’【交代】〉獲得2013年(民國102年)教育部原住民族語文學創作獎短篇小說組優選、〈nakhara ’ima toliyap kin’i’iyaeh【彷彿漂浮的生命】〉獲得2016年(民國105年)教育部104年度原住民族語文學獎新詩組優選。
〈向天湖巴斯達隘〉亦曾獲2015年(民國104年)苗栗縣第18屆夢花文學獎報導文學組優選。
作品特色
根阿盛有不少作品描寫賽夏族的重要祭典矮靈祭,以新詩、散文、小說、報導文學等形式,觀察、記錄祭典儀式與歌舞,傳達本族人對祭儀的解釋與文化意義。賽夏族神話傳說也是根阿盛作品中的一大特色,他曾在得獎感言中說明口傳文學與現實生活之間密切的關係:「神話故事裡沒有複雜的精神狀態、曲折迂迴,更談不上玩法弄術。虛構的想像,不必然是屬於想像,它是粗礪現實的反應,是庸俗生命的倒影。是預言、是警告,卻不留夢幻。」
其作品中的語言被評為極具藝術性的「詩化的句法」,抒發反思;以族語寫成的作品則能運用生動活潑的賽夏語,敘述傳說故事、祭儀文化等賽夏族思維。
根阿盛擅長將神話、傳說、習俗、文化典故融合於創作中,以此營造現代生活與傳統生活的強烈對照效果,有延續族群精神與文化價值的企圖,也為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創作中,留下針對的賽夏族創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