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14
名稱
  • M
    瓦歷斯.諾幹
  • I
    泰雅族Walis Nokan
  • H
    瓦歷斯‧諾幹 ngá
  • T
    瓦歷斯‧諾幹 Uá-li̍k-su
  • J
    ワリス・ノカン
  • E
    Walis Nokan
族別
  • 2T 泰雅族 Tayal
分類
撰寫者

瓦歷斯.諾幹


  瓦歷斯.諾幹Walis Nokan,漢名吳俊傑,筆名柳翱。小說家、評論家。生於1961年(民國50年)。出生於台中縣和平鄉自由村雙崎部落M'ihu。現居於台中市和平區自由里雙崎部落M'ihu。泰雅族(北勢群)人。

家族/家庭背景

  祖父曾長居雪山山脈南端,堅決不接受日本人移住到埋伏坪社的安排。其父親出生於1930年代,幼年由伯父收養,少年時期受日警徵召修築水道,戰後又被國民黨派往金門參加八二三炮戰。父親以「老舊的泰雅」的方式養育年幼的瓦歷斯.諾幹,當時的森林記憶奠定了他日後的文學態度;育有二子一女。

學歷

  5-11歲(1966-1972年,民國56-62年),就讀台中縣和平鄉自由國小。11-14歲(1972-1975年,民國62-65年),就讀台中縣東勢鎮東勢國中。14-19歲(1975-1980年,民國65-70年),就讀省立台中師範專科學校。

重要經歷

  17-18歲(1978-1979年,民國67-68年)師專三年級時加入「彗星詩社」,嘗試寫下第一首現代詩創作〈上帝之死〉,後接觸吳晟的詩作,開始以詩關注底層生活。18歲(1979年,民國68年)散文〈印象二則〉發表於《明道文藝》第37期。

  22歲(1983年,民國72年)赴花蓮縣富里鄉富里國小任教,以筆名「柳翱」發表作品。23歲(1984年,民國73年)閱讀《夏潮》,使他了解原住民族在台灣的困境,開始以原住民族為寫作對象。24歲(1985年,民國74年)調回台中縣梧棲鎮梧南國小任教,同時發表台灣原住民族相關議題的散文。27歲(1988年,民國77年)申請調至台中縣豐原市富春國小任教,以便經常往返部落。

  28歲(1989年,民國78年)與羅拉登.巫馬司、卡力多艾.卡比、台邦.撒沙勒於屏東共同創辦《原報》(1989-1995),於同年11月發行創刊號。

  29歲(1990年,民國79年)改回族名「瓦歷斯.尤幹」,以傳統姓名發表作品。並與利格拉樂.阿𡠄創辦《獵人文化》雜誌(1990-1992),著重於「原住民文化運動」的實踐,為台灣第一份由原住民發行的人文刊物。31歲(1992年,民國81年)將《獵人文化》雜誌改組為「台灣原住民人文研究中心」,蒐集原住民族各類議題的資訊,並提出觀察與分析的報告。

  33歲(1994年,民國83年)返回雙崎部落的自由國小任教,推展部落文化工作。因了解到泰雅族父子聯名制的命名規則,更名「瓦歷斯.諾幹」。

  38歲(1999年,民國88年)921大地震重創部落,擔任「MIHU團隊部落重建協會」召集人,協助災後重建,並創辦《MIHU快訊》,以媒體傳播取得對外聯繫及援助。

  42歲(2003年,民國92年)與夏曼.藍波安等人赴日參加「台日文化交流研討會」。53歲(2014年,民國103年)退休。54歲(2015年,民國104年)受邀參加尼加拉瓜第11屆格拉納達國際詩歌節,是台灣首次推派原住民詩人代表出席。

  瓦歷斯.諾幹的作品獲獎無數,以詩和散文最多,亦有小說與報導文學的得獎作品。重要獎項有:時報文學獎報導文學類評審獎(1993年,民國82年)、報導文學類首獎(1994年,民國83年),台灣文學獎現代詩首獎(1998年,民國87年),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短篇小說推薦獎(1998,民國87年)、推薦獎(2002年,民國91年),聯合報文學獎散文大獎(2011年,民國100年),吳濁流文學獎新詩獎(2011年,民國100年)。

  詩集《想念族人》獲1995年(民國84年)第5屆陳秀喜詩獎,小說集《伊能再踏查》獲得1996年(民國85年)時報文學獎新詩評審獎。

  2021年(民國110年)獲第9屆台中文學獎文學貢獻獎。

  2022年(民國111年),靜宜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中心舉辦「Walis Nokan(瓦歷斯.諾幹)文學學術研討會」,匯集國內外相關領域重要研究學者、出版人、譯者,討論其文學特色與成就。隔年由真理大學舉辦。

  2023年(民國112年)獲台灣文學家牛津獎。

重要著作

  曾以柳翱、瓦歷斯.尤幹等名發表和出版著作,近年作品則多以瓦歷斯.諾幹為名。詩、散文、評論、小說作品產量充足,多見於報章雜誌,同時有短篇小說收錄於國中、小教課書中。作品亦有英語、日語、法語譯本。

  出版作品有詩集6本:《泰雅孩子.台灣心》(1993)、《想念族人》(1994)、《山是一座學校》(1994)、《伊能再踏查》(1999)、《當世界留下二行詩》(2011)、《張開眼睛將黑夜撕下來:瓦歷斯.諾幹散文詩》(2021)。

  散文集8本:《永遠的部落:泰雅筆記》(1990)、《番刀出鞘》(1992)、《荒野的呼喚》(1992)、《戴墨鏡的飛鼠》(1996)、《番人之眼》(1999)、《迷霧之旅》(2003)、《荒野發聲》(2014)、《七日讀》(2016)。

  小說3本:《城市殘酷》(2013)、《瓦歷斯微小說》(2014)、《戰爭殘酷》(2014)。

  瓦歷斯.諾幹長年於國小任教,也曾出版文字教學、新詩創作教學的相關著作,如:《字字珠璣》(2009)、《字頭子》(2013)、《瓦歷斯.諾幹2012:自由寫作的年代》(2012)。

  另有研究作品《臺灣原住民史:泰雅族史篇》(2002)。

作品特色

  作為原運世代的原住民文學作者之一,瓦歷斯.諾幹的文學可以看見現代主義、社會主義、自由主義、後殖民理論等等思想在台灣的流行與運用。他以西方的批判理論為養分,建立「番人之眼」的批判視角,一邊回望且回歸部落、泰雅族,描寫原住民朝向「現代」、「進步」、「文明」社會轉型的過程,批判力量強烈。吳晟認為,瓦歷斯.諾幹將筆名由「柳翱」改為「瓦歷斯.諾幹」的轉變,大致說明了其追尋部落原鄉的軌跡。孫大川亦認為,「瓦歷斯.諾幹的文學創作,其實是一個時時不忘對族人過去的歷史和目前正在發生的現實,採取行動、訴諸批判的文學實踐。這是漢人獨白式的臺灣文學,永遠看不到的一面。」

  瓦歷斯.諾幹著作豐富、種類多元,各類別的作品都有極高的評價,內容則同時展現泰雅族、文史工作者、國小老師的三重身分特質。他的作品多以部落觀察為主,以第一手的採訪、記錄,對主流社會、資本主義、外來宗教、國家體制等等提出批判與反諷,寫下原住民的集體記憶與歷史故事,也保留屬於泰雅族人在山林生活的往昔。他與利格拉樂.阿𡠄共同創辦的《獵人文化》,對於原住民相關的各種議題,進行資料梳理及詳實報導,是原住民文化運動的重要實踐之一。而其2010年之後的作品,展現了與國際文壇對話的企圖,討論的範圍從泰雅族、臺灣原住民,擴及更遼闊的國際原住民議題。

  相較於同世代原住民漢語作家,瓦歷斯.諾幹對漢語使用相當熟悉,不只能夠精煉的文字創作二行詩、微小說,甚至出版鑽研漢字、帶動新詩創作的教學素材。除了個人創作,目前瓦歷斯.諾幹也到處教小朋友和一般大眾寫二行詩,參與地方性的各類文學活動。孫大川如此評價:「他一直沒有忘記他師範生、作為一個教師的身分,這是很多文學家做不到的慷慨。」

參考文獻:
  • 張大春主編,《文學浪潮:臺中文學獎得獎作品集 第九屆》,台中:台中市政府文化局,2021年3月。
  •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出入創作與論述之間的原住民文學健筆:瓦歷斯.諾幹〉,《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3(2008年6月),頁31-63。
  • 黃國超,〈番人之眼的理論旅行-論Walis Nokan(瓦歷斯.諾幹)文學中的「理論」及運用〉,《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第6卷第2期(2016年6月),頁41-63。
  • 童信智,〈台灣原住民族的民族自決脈絡研究-以原住民族文學為素材分析(1980、90年代)〉(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 國立台灣文學館、國立中興大學,瓦歷斯.諾幹數位主題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