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托爾薩考古遺址位在高雄市那瑪夏區。遺址年代距今2000-400年。文化類型屬於比鼻烏類型。遺址代碼:1227NTES。評鑑等級:【查】1.5【資】一般性遺址
那托爾薩考古遺址位於楠梓仙溪左岸,那托爾薩溪南之向西緩降的坡地面上。遺物遍布地表。
1993年4月1日高雄縣志修撰計畫項下發現。1994年普查(第二期)項下調查。
說明
評鑑等級蒐集三項資料來源,分別標示為【查】: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報告第一~七期;【資】:台灣考古遺址地理資訊系統;【文】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科名】鳳凰螺科(Strombidae) 【學名】Harpago chiragra 【型態特徵】 殼質厚實,呈紡錘形,具有5隻長而厚、反捲且中空的長棘,加上由右向左伸展之前水管,狀似中文...
海豐村I考古遺址位在彰化縣田尾鄉。遺址年代距今700-400/250-150/100年。文化類型屬於番仔園文化(晚)/漢文化/近現代考古文化。遺址代碼:0721HFT1。評鑑等級:【查】【資】一般性遺址 海豐村I考古遺址位於田尾鄉海豐村,海拔高度23-24公尺。海豐村東北邊的排水溝邊坡...
位於台東市廣東路329號,隸屬東部中會。 1924年(大正13年),台東廳內已經有數間教會,但台東街仍沒有教會,自西部遷居至此的信徒也已有40多人。同年1月,施坦(寬宏)傳道師來台東主持首次主日禮拜,出席者20餘人,後輪流在信徒家中主持主日禮拜。隨後施坦在萬丹教會講道時呼籲分設台東教會...
原住民族天主教音樂的表現在主要以彌撒儀式為主,透過彌撒結構中運用的姿態、念誦與唱曲,形塑整套禮儀規範與文化,創造神聖的空間與時間。在天主教推動本地化革新運動後,彌撒儀式與原住民傳統的祭典、歌唱和文化相遇與交融,展現出彌撒與傳統祭典的併行、本地宗教領袖兼作曲家以及各族群彌撒曲集出現等三條進路,形成...
族別 道卡斯族。 身分 雙藔社業戶。雙藔社位於今台中市大甲區舊大字雙寮。已知在任時間含1839-1841(道光19-21年),有業戶戳記為憑「淡防分府給双藔社業戶答礼新喜戳記」。「雙藔社」有異寫「双藔社」。 事蹟 1839(道光19年),社番天喜等人,將埔園...
部落概述 位於新竹縣五峰鄉花園村3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20戶【總人口數】40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36人90%【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4人10%【民族比例】賽夏族75%、泰雅族15%。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1...
族別 巴布薩族。 身分 西螺社土目。西螺社位於今雲林縣西螺鎮舊大字西螺。已知在任時間含1766(乾隆30年)。 事蹟 1766(乾隆30年)的官府文書「彰化縣番社通事、副通事、土目名單—舊社名及通事名簿」(收錄於《岸裡大社文書》),蛤肉眉登錄在案...
位於高雄市桃源區寶山里7鄰寶山巷85之5號,屬南布中會。 宣教師劉傳來村傳教,初期信徒有陳見意、陳玉里、林清安、林清吉等人。由於信徒漸多,1955年(民國44年)興建臨時小教堂,成立「二集教會」,此後6年間教堂共經歷5次改建。本會原屬布農中會,1994年(民國83年)「南布中會」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