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名】章魚科(Octopodidae)
【學名】Octopus vulgaris
【別名】章魚、八腳魚
【型態特徵】
身體呈橢圓形,體表呈淺褐色。背部表面有稀疏的瘤狀突出,背部表面兩眼間無斑塊。各腕長度相近,側腕較長,腹腕較短。內殼退化,身體有一些明顯白色斑點。
【生態習性】
棲息於低潮帶的珊瑚礁洞或石塊下,食肉性。晝夜都在活動,遇到敵人就鑽入洞內或躲藏在礫石區域以石頭塞住洞口。晚上為避開海膽進入洞中,會將洞口以石頭封閉。一旦遇到敵人,就變化體色以偽裝。受到攻擊時會噴出黑色汁液,並趁機脫身。
【棲地分布】
台灣分布於東北角,以及蘭嶼、南沙太平島。
【原住民族語】
阿美族
solita^
雅美族
koyta
anaro so kamey
拉阿魯哇族
vutukuhlu piramii
【生活使用】
食用。
阿美族
阿美語solita^,為真蛸、魷魚、烏賊的通稱。
生命力強、且體色會隨環境變化,因此能抓到真蛸的族人會被視為好的潛水者。
雅美族
雅美語語意「腳很長」。不同種類的真蛸有不同族語稱呼:totos指大小如手指頭的真蛸;townong為體型很小的真蛸,於夜間在潮間帶活動,白天躲藏在淺岸卵石下;patan為拳頭大小的真蛸,棲息在海底洞穴;ghemahen指卵比較大的真蛸;kayoyongos指不好的真蛸,觸腳比較長;mazehtakoyta為肉比較硬的真蛸;hanga ngawat為最大的真蛸。
不易捕捉,因此擅長捕捉真蛸的人會受到族人稱讚。若是女性在海邊找螃蟹時能捉到真蛸,也會受人尊敬。
可食用。族人認為哺乳中的女性不可食用,不再生育的女性才可食用,以免對皮膚、健康產生影響;女性也不可食用脖子,以免父親或丈夫抓不到真蛸。小孩不可食用觸尾,以免長大後怕冷不想下海,像尾部一樣扭動或顫抖。頭部須給老人食用以示尊重。吃剩的牙齒必須用石頭壓住,才能再捕獲真蛸。
【圖1】作者:Kevin Bryant。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國際(CC BY-NC-SA 4.0 International)。發布於iNaturalist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