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名】蝮蛇科(Viperidae)
【學名】Deinagkistrodon acutus
【別名】五步蛇、尖吻蝮
【型態特徵】
中型蛇類,體型粗短,最大全長約達150公分,吻端上翹,頭部呈三角形,身體兩側有許多三角形黑褐色斑紋。
【生態習性】
有護卵行為。受到中、低海拔闊葉林遭大量破壞開墾之影響,已不易見到。棲息於森林底層中,其體色容易與周遭枯枝落葉等環融為一體,為坐等型之蛇類,遇騷擾時攻擊性強,為出血性毒蛇,被咬到容易致死。卵生,雌蛇具有護卵行為。以蛙類、鳥、小型哺乳類為食。
【棲地分布】
台灣分布於本島2,000公尺以下中低海拔地區。
【原住民族語】
阿美族
lodak
泰雅族
mhitung
排灣族
kamavanan
kemavanan
vulung
布農族
gabi
kaviiad
卑南族
maidrang
魯凱族
kamamaniane
palrata
sakaelreta
賽夏族
mintatini'an
太魯閣族
quyu mlhay
撒奇萊雅族
ludak
賽德克族
quyu mlehe
拉阿魯哇族
mahlʉkʉ
卡那卡那富族
vorakʉ
【生活使用】
食用。涉及禁忌。具文化象徵意義。
阿美族
可食。
可做標本。
泰雅族
泰雅語sbiyuk,指短且粗的百步蛇品種
族人若看到百步蛇時,會敬百步蛇煙草並說:「這是我最後一次看到你。」表示不會再遇到。
族人會以百步蛇作為發誓內容,如果有違犯便會被百步蛇咬。
排灣族
排灣語vulung,語意「老」。排灣語kamavanan,語意「真正的祖先」、「真正的人」。
族人非常尊敬百步蛇,自稱為「百步蛇的子民」。人類起源神話中與百步蛇相關的有兩則:一、百步蛇是男祖先的化身,與一女性結婚繁衍,生下排灣族後代;二、百步蛇受命保護二顆蛋,順利孵出排灣族男祖先和女祖先。
百步蛇不可侵犯,若在山上遇到,要安靜讓牠過去,絕不可驚動或捕捉,更不可食用。因為傳說百步蛇是人的祖先,吃百步蛇就像吃人肉。
據說石版屋屋頂的鋪設方式,是來自百步蛇的建議與啟示。過去石版屋每逢下雨必漏水,有天百步蛇來到部落,告訴族人只要仿照牠身上的鱗片,由下而上、有序地鋪設,就不會漏水。這樣堆砌的石版屋就不再漏水了。
布農族
布農語kaviiad,語意「朋友」。族人視百步蛇為某個遠祖之後,與人相約為朋友。若在路上遇見百步蛇,要禮讓百步蛇。萬一百步蛇擋住人的去路或妨礙工作,要送一塊紅布給百步蛇,並提醒牠我們是朋友,請牠離開。百步蛇聽了,就會自動離開。
傳說中,有人在田間工作時,發現哭聲,循聲而去,發現一條色彩斑斕的小蛇。族人將蛇養大,使牠繁衍。一陣子後,族人認為百步蛇的圖紋很美麗,而向母蛇借了一條小蛇回家參考,但不小心將牠餓死。百步蛇家族非常生氣,向人類展開攻擊,導致這一家族幾乎被消滅,剩下兩人逃到芭蕉樹與刺蔥樹上躲避,因為百步蛇上不了數。倖存的兩人找了其他家族商議與百步蛇和解,雙方約定此後要互相幫忙,不得彼此攻擊。
卑南族
卑南語maidrang,也指百步蛇神。
魯凱族
魯凱語kamamanaine,語意「最偉大、最毒」,是蛇中之王,amani是尊稱,表示禁忌、不直接稱呼其名。魯凱語palrata,為尊稱「我們的同伴」之意。魯凱語marudrange,語意「長者」。在魯凱族的社會裡,所有蛇類中只有百步蛇沒有自己的名字,而已各種稱謂替代。
族人相信百步蛇是靈界的貴族,霧台部落的祭司與百步蛇同住一屋,互不侵害。族人若在白天遇到百步蛇,晚上就會夢見貴族,因為貴族就是白天遇見的百步蛇,還會在夢中表明身分和名字。
傳說中,熊鷹老了會變成百步蛇,百步蛇老了之後會縮小變熊鷹。另有,巴冷公主嫁給百步蛇、蛇蛋等神話傳說。
百步蛇為禁忌類動物,最好不接近、也不要提起。如果在路上遇到,要綁上路標提醒別人避開,因為蛇會留在原地。平常若看到百步蛇,會將牠移開,並一邊說:「你為什麼會在這裡,弄錯位置了,你不應該在這裡。」或「為什麼難得給我看到?」以表尊敬之意。
賽夏族
賽夏語mintatini'an,語意「老人家」。
族人將百步蛇視為神聖的象徵,若無緣無故被百步蛇咬,表示提醒人家中將有事故發生、要找出問題。族人不會打死百步蛇,只會驅趕或繞過牠,並提醒其他族人有百步蛇出沒。
矮靈祭中的神鞭即是百步蛇的象徵,有法力無邊之意。
百步蛇通常是一夫一妻,在特定範圍內一起活動,若其中一隻死掉,另一隻會在附近守靈三個月。
邵族
被百步蛇咬傷時,可用臭杏、山芙蓉搗敷。
【圖1】作者:黃仕傑。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國際(CC BY-NC 4.0 International)。發布於台灣生命大百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