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9
名稱
  • M
    漣紋櫛齒刺尾鯛
  • T
    漣紋櫛齒刺尾鯛 liân-bûn-tsiat-khí-tshiah-bué-tiau
  • J
    サザナミハギ
  • E
    Striated surgeonfish
族別
  • 21PAN 泛族群 Pan ethnic groups
分類
撰寫者

漣紋櫛齒刺尾鯛


【科名】刺尾鯛科(Acanthuridae)

【學名】Ctenochaetus striatus

【別名】正吊、漣剝、櫛齒刺尾魚

【型態特徵】

  最大體長為26公分。體呈橢圓形而側扁;尾柄部有一尖銳而尖頭向前之矢狀棘。背鰭及臀鰭硬棘尖銳;胸鰭近三角形;尾鰭內凹。體被細櫛鱗,沿背鰭及臀鰭基底有密集小鱗。體呈暗褐色,體側有許多藍色波狀縱線,頭部及頸部散佈橙黃色小點;眼之前下方有丫字形之白色斑紋。

【生態習性】

  以藍綠藻、矽藻、浮游生物等為食,日行性。棲息於珊瑚礁區、岩岸礁海域,棲息深度在30公尺以內,常與同種或不同種魚類共游。

【棲地分布】

  台灣分布於除本島西部海域外的其餘各地海域、離島礁岸。

 

【原住民族語】

雅美族

ivayo

kalopi

mavengamong

 

【生活使用】

食用。

雅美族

  雅美語kalopi,語意「嘴形噘著」。雅美語mavengamong,語意「黑色的魚」之意。

  女性不能食用。

過去以魚肉、寄居蟹肉當釣餌,不易釣獲;現在以南極蝦當釣餌,常可釣獲。

【圖1】作者:François Libert。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國際(CC BY-NC-SA 4.0 International)。發布於iNaturalist

參考文獻:
  • 邵廣昭等,《雅美(達悟)族的海洋生物》,台東:台東縣政府,2007年。
  •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台灣生命大百科」(「Ctenochaetus striatus (Quoy & Gaimard, 1825)」,2021年11月)。
  •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台灣生物多樣性網絡」(「漣紋櫛齒刺尾鯛 Ctenochaetus striatus」,2021年11月)。
  • 邵廣昭,「台灣魚類資料庫」(「漣紋櫛齒刺尾鯛」,202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