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名】鰍科(Cobitidae)
【學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別名】土鰍、魚溜、雨溜、胡溜、河鰡、旋鰡、旋鰡鼓
【型態特徵】
體延長,前段略為圓筒形,後部側扁,腹部圓形,背緣線平直;尾柄有皮質隆起而與尾鰭相連。頭部稍側扁,近似圓錐形。吻突出而稍圓鈍。眼小,口小,呈馬蹄形。鬚5對,吻鬚2對,口角鬚1對,頦鬚2對。體被細小圓鱗,頭部無鱗;側線不明顯,各鰭均無硬棘,尾鰭圓形。體背側灰褐色,腹側為淡黃色,全身布滿黑褐色小點;背鰭、臀鰭及尾鰭密布細小的黑色斑點;尾鰭基部上方具有一明顯黑點。
【生態習性】
廣泛棲息於各種水體,但以富植物碎屑與淤泥的靜水域或緩流水域較多。具環境之適應力及耐汙力頗強,有腸壁呼吸的功能,能在水中溶氧不足時,直接吞吸空氣。雜食性,以水生昆蟲、小型無脊椎動物、植物碎屑、藻類等為時。
【棲地分布】
台灣分布於本島各地低海拔河川中下游、池塘、溝渠、稻田,隨著農藥的使用,現在在野外已少見。
【原住民族語】
阿美族
kalodi^(馬太安部落)
卑南族
tutus
魯凱族
Thalikadange
鄒族
tozoo
賽夏族
'a'is
太魯閣族
dujyu
撒奇萊雅族
kaludi
賽德克族
coruq
poric
卡那卡那富族
supinarʉ
【生活使用】
食用。
卑南族
卑南語tutus,形容泥鰍會在泥巴裡面一直鑽下去。
可食,肉細嫩、味美。具高營養價值。
賽夏族
過具族人在梯田種稻時,會在高處落下的水源下方挖一個坑並鋪上雜草或稻草任其腐爛,等到冬季乾旱時,泥鰍就會聚集在坑裡,即可捕捉。
現在只有溪邊偶爾可看見。
撒奇萊雅族
過去田裡、水溝都有泥鰍,可以畚箕捕捉。現在田裡已不見泥鰍。
可食,味美。捕捉泥鰍後,先養幾天讓牠吐出髒物,再火烤或煮湯。
【圖1】作者:汪仁傑。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國際(CC BY-NC 4.0 International)。發布於台灣生命大百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