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名】鯉科(Cyprinidae)
【學名】Onychostoma barbatulum
【別名】苦花、齊頭、福山魚、台灣鯝魚、台灣鏟頜魚
【型態特徵】
中小型魚類,常見成魚體長6-25公分,大者可達50公分。體延長,側扁型,呈長筒而圓滑之流線型。有兩對極小的吻鬚和頷鬚。體被圓鱗,側線完全。腹鰭腹位,叉形尾。眼睛上半部常呈淺紅色,體背黃綠色,腹部淡白。雄魚吻端具明顯追星。
【生態習性】
初級淡水魚,主要棲息於河川中上游水質較冷且清澈之水域,在地形落差較大之水域有較大的族群,喜好躲藏於深潭、岩石石縫間,以取食岩石上之藻類為主,也會食用小型無脊椎動物。
【棲地分布】
台灣分布於除本島高屏溪以南、東部太麻里溪以南外的水域。
【原住民族語】
泰雅族
qulih balay
魯凱族
uci
鄒族
yoskxaxlxʉaʉlʉ
賽夏族
lalingaw
太魯閣族
qsurux balay
賽德克族
qcurux qculuh bale
拉阿魯哇族
saiiahlʉ
【生活使用】
食用。祭儀用。
泰雅族
以鹽、米醃製半個月後可食,稱為tmmyan。
魯凱族
豐年祭時,男人會比賽捉台灣白甲魚,是送給女朋友、頭目最好的禮物。
可食,味美,鰓會苦。
過去會捕捉以販售。
鄒族
是族人最重視的魚種,祭祀、送禮使用,最好吃,也是重要的捕撈對象。
賽夏族
可食,味美,是族人最推崇的魚類。
太魯閣族
以誘餌釣魚或以魚藤毒魚後捕撈。
可煮湯食用。
賽德克族
以植物毒魚、魚籠、魚籃等方式捕捉。近年也學習外界使用魚網捕魚。
可煮、烤食。捕獲量多時,可將內臟去除後抹鹽曬乾儲存。煮湯可治腹痛。
【圖1】作者:邱郁文、黃彥銘。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國際(CC BY-NC 4.0 International)。發布於台灣生命大百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