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名】土魟科(Dasyatidae)
【學名】Hemitrygon akajei
【別名】紅魴、牛尾魴、赤土魟
【型態特徵】
體盤菱形,前緣斜直,體盤寬比體盤長約大1.2倍,吻端較短而呈圓錐狀突出。眼頗小,稍突起,眼徑與噴水孔等大。尾細長如鞭,尾長比體盤長大2-2.7倍;在尾刺後方的背側面具一低的皮褶。幼體完全光滑,或頭後正中肩帶上具一平扁棘。成體頭後至尾刺前具一列小棘疏散排列,尾上幾個棘較大,平扁延長而尖利。體赤褐色,大者較深,體盤邊緣淺淡;眼前和眼下、噴水孔上側和後部及尾的兩側則為赤黃色。腹面近邊緣區橙黃色,中央區淡黃色。
【生態習性】
常出現於沙泥底部的珊瑚礁和河口地區。以小魚、甲殼動物為食。尾刺有毒腺。
【棲地分布】
台灣分布於本島各地海域。
【原住民族語】
噶瑪蘭族
fenihan
【生活使用】
食用。
噶瑪蘭族
噶瑪蘭語fenihan,形容赤魟體型扁平。
可食,但肉粗味腥,不受歡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