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別
拍瀑拉族。
身分
猫霧捒社土目。猫霧捒社位於今台中市南屯區舊大字番社腳。已知在任時間含1766(乾隆30年)。
事蹟
1766(乾隆30年)的官府文書「彰化縣番社通事、副通事、土目名單—舊社名及通事名簿」(收錄於《岸裡大社文書》),阿劳萬猫味登錄在案。「猫霧捒:土目阿劳萬猫味」。
後述
阿劳萬猫味擔任土目時,同時另有土目阿甲沙魯都。見上述「名簿」。
原運時期的訴求傳播 《山外山》為「台灣原住民權利促進會」(簡稱「原權會」)機關發行之刊物,是原運時期凝聚泛原住民族認同的發聲媒介。1984年(民國73年)「台灣原住民權利促進會」成立,為了表達與傳播原住民族的訴求與抗爭,首任原權會會長胡德夫出版第1-3期的《原住民》會訊,第二屆執行委員林美...
校址在台東縣海端鄉加拿村加南5號。 「加拿國小」的前身為1940年(昭和15年)4月1日創立的「加拿典蕃童教養所」,由警察兼任教師。1947年(民國36年)戰後,更名為「加拿典國民學校」。1957年(民國46年)配合社區發展,更名為「加拿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
【科名】鰺科(Carangidae) 【學名】Elagatis bipinnulata 【別名】拉侖、海草、紡綞鰤 【型態特徵】 最大體長為180公分,體呈紡錘形,稍側扁。頭小吻尖。脂性眼瞼不發達。體被大型圓鱗,另有小型的圓鱗在這些大型圓鱗的四周。側線無任何的稜...
位於南投縣仁愛鄉中正村平等巷45號,屬中布中會。 卡度教會座落於南投縣仁愛鄉中正村(Qatu),位於仁愛鄉南邊及埔里鎮、魚池鄉交界點,是台灣原住民布農族卓社群三個社區之ㄧ。 最初來到部落傳教的,是埔里烏牛欄(愛蘭)教會的羅文福牧師。1947年(民國36年)3月15日,羅文福牧...
【科名】胡椒科(Piperaceae) 【學名】Piper betle L. 【別名】 扶留、扶留藤、荖花、荖草、枸醬、蒟醬 【形態特徵】 木質攀緣藤本,分枝光滑。單葉互生,葉紙質至近革質,長橢圓狀卵形、卵形或圓卵形,先端漸尖,葉基心形或圓形,偶歪基,7 脈,葉背疏...
概述 在阿美族的祖靈屋當中,最著名的是太巴塱的祖靈屋。從1942年(昭和17年)千千岩助太郎的調查當中就有記載。 建築形式 太巴塱部落的祖靈屋以茅草、箭竹為主要材料,裡面為整面抬高的籐床,內有兩個「爐」(parod),代表該部落生生不息的意涵。爐的上面掛上箭竹做的棚架,供置...
東河南第二考古遺址位在台東縣東河鄉。遺址年代距今3500-2000年/1500-1000年。文化類型屬於卑南文化/靜浦類型。遺址代碼:1407THS2。評鑑等級:【查】2【資】重要遺址 東河南第二考古遺址位於馬武窟溪出海口右岸,新建東河大橋南引道東南側大片玉米田間,產業道路橫穿遺址北部...
位於台東縣卑南鄉利嘉村利民路144巷1號,隸屬Pinuyumayan族群區會。 1952年(民國41年)9月,駱先春牧師會同幾位宣教士,每週四輪流入村宣教,並以孔登和家中廣場作為宣教場所。同年11月,駱先春牧師與遠東歸主協會派來的牧師舉行佈道集會,當時有38名慕道友,奠定利嘉村的教會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