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16
名稱
  • M
    烏毛蕨
  • I
    阿美族pahkoay、dokok
    泰雅族giri、iyu tere、karun giri、kway giri、ttaru
    排灣族tjuriququ
    布農族li’lidaing、lilidaing、lili、liliqanucu、liliqanusnus
    魯凱族Talisabange
    鄒族tariri tan’a’a、kayao
    賽夏族ta:zo’、ma:ta:zo’
    太魯閣族rmala bbuyu
    撒奇萊雅族sitinpaku
  • H
    烏毛蕨 vû-mô-kiet
  • T
    烏毛蕨 oo-mn̂g-kueh
  • J
    ヒリュウシダ
  • E
    Blechnopsis orientalis (L.) J. Pres
族別
  • 21PAN 泛族群 Pan ethnic groups
分類
撰寫者

烏毛蕨


【科名】烏毛蕨科(Blechnaceae)

【學名】Blechnopsis orientalis (L.) J. Pres

【別名】

山蕨貓、蜈蚣樹、赤蕨子

【形態特徵】

  多年生中大型蕨類,主幹短,植株高可達100公分,具鱗片,線狀披針形,深褐色,基部寬0.5公分。一回羽狀複葉,叢生,葉長6-160公分,葉柄長8-18公分,小羽片線狀披針形,長15-30公分,光滑無毛。孢子囊群著生於小羽片背面,線形,與中肋平行。孢子期夏、秋季。

【分布】

  原生種。台灣分布於本島1,500公尺以下中低海拔向陽山坡地。

【性質特性】

  含膽固醇(cholesterols)等固醇類化合物。

  性味苦、涼,清除自由基、抗菌、清熱解毒、殺蟲、止血、消炎,治流行性感冒、B型肝炎、腮腺炎、斑疹、傷寒、腸道寄生蟲、衄血、吐血、血崩、腫毒。

【原住民族語名】

阿美族

pahkoay[秀姑巒群璞石閣部落]

dokok[馬太安部落]

排灣族

tjuriququ

泰雅族

karun giri[屈尺群]

kway giri[Gaogan群]

ttaru[上坪後山群]

ggiri[大嵙崁前山群]

giri[大嵙崁前山群、上坪前山群]

iyu tere[大嵙崁前山群]

布農族

li’lidaing[巒群]

lilidaing

lili

liliqanucu liliqanusnus[卡群]

魯凱族

Talisabange

鄒族

tariri tan’a’a

kayao

賽夏族

ta:zo'

ma:ta:zo'

邵族

makusa la dalagas

太魯閣族

rmala bbuyu

撒奇萊雅族

sitinpako

【生活使用】

食用。藥用。廣泛出現在各族部落道路及林道邊緣,是一種廣泛的民族外傷用蕨類植物。

阿美族

  不可食用,但葉可作為外用的藥。

排灣族

  將新芽與火炭母草、台灣如意草共同搗碎後塗於患部,可治腫瘍、治毒蛇咬傷。

泰雅族

  將新芽捶碎或與蝦肉共同搗碎,取汁塗於患部,並以布包紮,可治腫瘍。受傷時,可將根打碎後敷於患部,並以布包紮。

布農族

        布農語liliqanucu,qanucu語意「瘡」。

  嫩心搗碎後敷於患部,可拔膿。生瘡時,可將新葉敷於患部。

賽夏族

  取嫩芽搗碎,貼於患部、以布包紮,乾後再換新的敷上,可治膿疱、腫瘍,或讓傷口結痂。頭痛、腹痛時,可煎服新芽。受傷時,可將新芽打碎敷於患部,並以布包紮。打傷淤血時,可將新芽浸於熱開水後摩擦患部。

邵族

  邵語makusa la dalagas,dalagas意指「過貓」。

  嫩葉搗碎後加生石灰外敷,可拔膿。

太魯閣族

  新芽搗碎敷於患部,可止血。打傷淤血時,可將新芽浸於熱開水後摩擦患部。

  常為山豬棲息處。

 

    

【圖】烏毛蕨。(林志忠拍攝,2023年9月)

參考文獻:
  • 賴盈秀等,《賽夏族民俗植物調查計畫成果報告書》,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06年。
  • 石正人等,《台灣原住民族生物學誌植物篇》上,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9年。
  • 中華民國人文資源研究學會,《台灣原住民族藥用植物圖鑑》,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9年。
  • 何玉玲等,《台灣原住民族藥用植物彙編》,台北:衛生福利部,2018年。
  • 林瑞祥,〈太魯閣族民族植物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碩士論文,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