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9
名稱
  • M
    筆筒樹
  • I
    阿美族fukaw、siking、vukaw
    泰雅族bukau、buqaw
    排灣族drikis
    布農族tanabas
    魯凱族drikisi
    鄒族toteocu
    賽夏族 ’ae:ae’
    太魯閣族qrul
    撒奇萊雅族siking
  • H
    蘆萁 lû-kî
    山大人 sân-thai-ngìn
  • T
    筆筒樹 pit-tháng-tshiū
  • J
    ヒカゲヘゴ
  • E
    Common tree-fern
族別
  • 21PAN 泛族群 Pan ethnic groups
分類
撰寫者

筆筒樹


【科名】桫欏科(Cyatheaceae)

【學名】Sphaeropteris lepifera (J. Sm. ex Hook.) R.M. Tryon

【別名】

蛇木

【形態特徵】

  多年生常綠木本,直立,植株高可達8公尺,下半部密被氣根狀黑褐色維管束群。莖直立單一,徑15-20公分。葉大型,叢生頂端,三回羽狀複葉,長1.5-2公尺,葉脫落後會留下明顯的葉痕,葉先端尖,邊緣鋸齒。嫩芽蜷曲,密被黃褐色鱗毛。孢子囊堆著生葉背,位於小羽片基部,無孢膜。

【分布】

  原生種。分布於台灣本島以及離島海拔2,000公尺以下之地區。

【性質特性】

  樹幹末梢切片曬乾,可清血、活血、散瘀;幼芽搗爛可外敷癱疽;嫩心可清熱、止咳、止血、止腫、促進血液循環。

【原住民族語名】

阿美族

fukaw

siking

vukaw

泰雅族

bukau

buqaw[Mknazi群、Msbtunux大嵙崁群Rahaw溪口部落、Mkgogan合歡群]

排灣族

drikis[台坂部落、高士佛部落、平和部落]

布農族

tanabas

卑南族

'alavan[下賓朗部落]

'azavan[利嘉部落]

likis[知本部落]

魯凱族

drikisi

鄒族

toteocu

賽夏族

'ae:ae'

雅美族

ragrag

zagala

噶瑪蘭族

siking[東海岸群]

太魯閣族

qrul

撒奇萊雅族

siking[馬立雲部落]

【生活使用】

食用。藥用。工具用。裝飾用。筆筒樹除了幹材的利用外,嫩莖葉亦可供食用,相較台灣桫欏的應用,更為廣泛,也是族人最常利用的樹蕨。筆筒樹的樹幹經常供蘭花種植的蛇板使用,具有高度的經濟價值,部落過去族人經常受僱於商業採集,造成筆筒樹族群銳減。

阿美族

  嫩莖髓、頂芽、嫩葉可食,可煮、炒或燉肉。

  樹幹耐用,可做工寮、香菇寮、牛舍柱子,或筆筒、蛇木板。

泰雅族

  過去曾販售筆筒樹,外銷日本作為蛇木板。

  可做建材、圍籬、工寮或獵寮的柱子、便橋、引水水管、盆栽、蛇木板等等。

排灣族

  其纖毛可做為起火引燃物,樹幹可做成火星炬,生活中點煙或起火用。

  嫩心可煮食。

  樹幹不易腐爛,可做樑柱及蜂箱;莖幹外皮堅硬,可製箭簇。

布農族

  可作為植栽及簡易工寮材料。

卑南族

  嫩芽可食,但有黏液,族人不喜歡。

  木材堅硬、不易腐爛,可做房屋柱子。嫩芽雖可食,但是因具有黏液,卑南族人並不喜歡吃。

  樹幹材質堅硬不易爛,適合做房屋柱子,但是樹葉不適合拿來蓋屋頂,會漏水。筆筒樹在山區常群聚生長,若周邊找不到其他蓋屋頂的用材時,會取樹下的姑婆芋葉片夾入筆筒樹的樹葉中,就不會漏水。

魯凱族

  捲曲嫩頂芽可食,可做餵豬飼料。樹幹可做工寮柱子。

鄒族

  樹幹可做涼亭樓梯的支柱、裝飾。

賽夏族

  樹幹耐用,可栽培蘭花、做工寮柱子。但樹幹中空,易藏老鼠、蛇。

雅美族

  捲曲嫩頂芽可食。

邵族

  捲曲嫩頂芽可食。嫩莖可消腫退癢。

  莖幹截斷,可供栽培蘭花。

噶瑪蘭族

  捲曲嫩頂芽可炒、煮食。嫩心煮湯可清熱、促進血液循環。受傷時,可將幼芽搗爛敷於傷口。

  樹幹堅硬、不易腐爛,可做房屋的柱、梁。

  莖幹可做蛇木板、花盆、栽培蘭花或山蘇等。

太魯閣族

  可販售,作為栽培植物用的蛇木板。

  太魯閣語qrul,語意「燒焦」。

  嫩芽去毛、去皮後,可炒食。嫩毛可止血。

  可做家屋柱子、建材、家具、工寮柱子、蛇木板、引水管。葉可替獵寮遮陽,或鋪地作為睡墊。可作為景觀植栽。

  山羌、山羊、水牛會食用葉子。

撒奇萊雅族

  捲曲嫩頂芽可食用。

    

【圖】筆筒樹。(林志忠拍攝,2023年9月)

參考文獻:
  • 鄭漢文等編著,《排灣族民族植物》,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2005年。
  • 陳豐村等,《台灣原住民飲食植物圖鑑》,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5年。
  • 董景生、王光玉、林麗君,《綠色葛蕾扇:南澳泰雅的民族植物》,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2005年。
  • 賴盈秀等,《賽夏族民俗植物調查計畫成果報告書》,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06年。
  • 吳雪月,《台灣新野菜主義》,台北:天下遠見,2006年。
  • 李麗雲等,《卑南族的家與植物》,台東:國立台灣史前博物館,2009年。
  • 石正人等,《台灣原住民族生物學誌植物篇》上,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9年。
  • 魯丁慧、邱柏瑩撰,《鄒族之植物利用》,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2011年。
  • 魯丁慧、陸象豫編著,《邵族之植物利用》,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2013年。
  • 林瑞祥,〈太魯閣族民族植物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碩士論文,2018年)。
  • 吳雪月,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筆筒樹」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