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名】鳳尾蕨科(Pteridaceae)
【學名】Pteris vittata L.
【別名】
長葉鳳尾蕨、蜈蚣草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株高30-50公分。葉簇生,葉禾稈色,四稜,葉廣倒披針形,一回奇數羽狀複葉,小葉條狀披針形,長6-15公分,寬0.5-1公分,基部稍耳狀,先端尖,營養葉細鋸齒緣。孢子囊群條狀,生於小脈頂端及羽片兩側,具假孢膜。孢子期夏、秋季。
【分布】
原生種。台灣分布於本島低海拔山區之乾旱地。
【性質特性】
含有機酸(organic acid)、酚類 (phenols)、黃酮類(flavonoids)、三砧類(triterpenes)、香豆素(coumarin)、鞣質(tannin)。
【原住民族語名】
排灣族
tjaljaikuiku a uqaljay
布農族
pasihabitutu[高山群]
pasiqapitutu
li’lipasiqapi[巒群]
賽夏族
mamon
【生活使用】
藥用。
布農族
以水煎服,可治毒蛇咬傷。
【圖】鱗蓋鳳尾蕨。(林志忠拍攝,2023年9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