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12
名稱
  • M
    分蔥
  • I
    阿美族kenaw、dodohay kenaw
    排灣族Ljapungec
    布農族salu
    鄒族neng
    賽夏族 ’oe’oeng
    拉阿魯哇族aumangʉ
  • H
    蔥頭 chhûng-theù
  • T
    分蔥 hun-tshang
  • J
    エシャロット
  • E
    shallot
族別
  • 21PAN 泛族群 Pan ethnic groups
分類
撰寫者

分蔥


【科名】石蒜科(Amaryllidaceae)

【學名】Allium ascalonicum L.

【別名】

紅蔥頭、珠蔥

【形態特徵】

  草本,植株高約30-45公分,具鱗莖,表皮紫紅色、紅褐色、黃紅色或黃白色,膜質。葉圓筒狀,中空,先端漸尖,深綠色,常被白粉。花葶長,繖形花序呈頭狀排列,小花多數,密集。

【分布】

  栽培種。全台皆可栽培生長,適宜長在冷涼環境。

【原住民族語名】

阿美族

kenaw

dodohay kenaw[馬太安部落]

排灣族

Ljapungec

布農族

salu[巒群]

卑南族

kenaw

鄒族

neng

賽夏族

'oe'oeng

【生活使用】

食用。

阿美族

  可食,可切除鬚根洗淨後沾鹽食用、炒食、涼拌。

排灣族

  生食及熟食均可。

卑南族

  可食,可切除鬚根洗淨後沾鹽食用、炒食、涼拌。

鄒族

  可作為炒菜的香料。

  

【圖】分蔥。(林志忠拍攝,2023年9月)

參考文獻:
  • 魯丁慧、邱柏瑩撰,《鄒族之植物利用》,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2011年。
  • 吳征鎰、Peter Raven主編,《中國植物志》,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年。
  • 「分蔥」。
  • 台東縣政府,部落野菜食在健康(「分蔥」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