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63
名稱
  • M
    破布子
  • I
    泰雅族tatugatun、tatugatum
    排灣族vale、valiv、adodan、baaryuu
    布農族panadan
    魯凱族kulavase
    鄒族hʉ’ngʉ、hʉhngʉ
    賽夏族papoSi’
    撒奇萊雅族adawas
    賽德克族paras
    拉阿魯哇族uhluhlangʉ
  • H
    爛布子 lan-pu-chṳ́
    爛布樹 lan-pu-su
  • T
    朴子 phoh-tsí
  • J
    いぬちしや
  • E
    Bird lime tree
族別
  • 21PAN 泛族群 Pan ethnic groups
分類
撰寫者

破布子


【科名】紫草科(Boraginaceae)

【學名】Cordia dichotoma G. Forst.

【別名】樹子仔、破布樹

【形態特徵】

  落葉中型喬木,可高15公尺。樹皮灰白色,嫩枝具明顯白點,老莖具明顯裂痕,分枝被褐色毛。單葉互生,具柄,柄長3-4公分,寬卵形,長6-12公分,寬4.5-7公分,先端鈍,葉基鈍,波浪緣,紙質,表面光澤,中肋於葉背突起,主脈於葉背被絨毛。腋生聚繖花序,花序長4-6公分,花多數,花冠5裂,白色至淡黃色,花萼鐘形,先端2-3裂,雄蕊5枚,雌蕊柱頭4裂。圓形核果,徑0.8-1公分,成熟轉土黃後轉黑,中果皮含乳白色黏液。

【分布】

  原生種。台灣分布於本島南部以及蘭嶼低海拔向陽灌木林。

【性質特性】

  含十三碳二烯酸(tridecadienoic acid)、十八碳三烯酸(octadecatrienoic acid)。

 

【原住民族語名】

泰雅族

tatugatun

tatugatum

排灣族

vale

valiv[台坂部落、高士佛部落、平和部落]

adodan

baaryuu

布農族

panadan

卑南族

’alrulrang

alrulrang[下賓朗部落、普悠瑪部落、知本部落]

alulaang[普悠瑪部落]

魯凱族

kulavase

鄒族

hʉ’ngʉ

hʉhngʉ

賽夏族

papoSi’

雅美族

kaniket

邵族

pan akan

撒奇萊雅族

adawas

賽德克族

paras

拉阿魯哇族

uhluhlangʉ

【生活使用】

食用。藥用。工具用。

排灣族

  果實水煮去生物鹼及膠質並陰乾後,可食用。

  樹幹可做小米臼或生活用具。

布農族

  果變黃時,可加鹽巴水煮食用。

  祖先時代即有野生種。

卑南族

  冬季會落葉,是過去族人判斷冬季的指標樹種之一。

  果可食。果實水煮去生物鹼及膠質再醃漬,可作為配菜。

  族人會種植於庭院。

  可做臼、蒸斗或生活用具。

魯凱族

  果實可食。

鄒族

  果實加入鹽巴水煮後可食。

賽夏族

  成熟果實加鹽煮熟後,可作為配料。

邵族

  5、6月果實成熟後醃漬10天,可搭配稀飯食用或蒸魚。

賽德克族

  果實味澀,洗淨後加鹽水煮可去澀,過程中需不斷攪拌至果皮破裂,之後裝入碗中定型,待冷卻凝結即可醃漬保存。醃漬過的破布子可炒、煮湯、蒸魚、做調味醬料。

西拉雅族

  馬卡道人視破布子樹為神聖植物。

  果可食、醃漬。吉貝耍部落以葉與水煎服治糖尿病。

  樹皮富含纖維,可抽取作為繩索。

  

【圖】破布子。(林志忠拍攝,2023年9月)

參考文獻:
  • 鄭漢文等編著,《排灣族民族植物》,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2005年。
  • 賴盈秀等,《賽夏族民俗植物調查計畫成果報告書》,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06年。
  • 中華民國人文資源研究學會,《台灣原住民族藥用植物圖鑑》,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9年。
  • 李麗雲等,《卑南族的家與植物》,台東:國立台灣史前博物館,2009年。
  • 石正人等,《台灣原住民族生物學誌植物篇》下,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9年。
  • 王志強等,《走進西拉雅:西拉雅民族植物手冊》,台南:西拉雅國家風景區管理處,2011年12月。
  • 鍾明哲、楊智凱,《台灣民族植物圖鑑》,台中:晨星出版,2012年。
  • 魯丁慧、陸象豫編著,《邵族之植物利用》,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2013年。
  • 張子孝等,《賽德克族(Tgdaya/Truku/Toda)民族植物》,南投:南投縣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2017年。
  • 何玉玲等,《台灣原住民族藥用植物彙編》,台北:衛生福利部,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