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名】旋花科(Convolvulaceae)
【學名】Ipomoea batatas (L.) Lam.
【別名】地瓜、番薯、田薯、甜薯
【形態特徵】
一年生或多年生匍匐草本。具橢圓形至紡錘形儲藏塊根,內含豐富澱粉。莖枝橫臥地面匍匐生長,藤蔓細長,翠綠無毛,多分枝,圓柱或具稜,莖節間長約8公分。單葉互生,具柄,葉心形至寬戟形,長約14-15公分,全緣,綠色略帶紫紅色。腋生聚繖花序,花梗時被柔毛,花冠漏斗狀,紫色或白色,靠中央顏色較深。卵形蒴果。種子1-4粒。因自花授粉常不結實,結果的情形罕見。
【分布】
栽培種。台灣分布於本島以及離島平地田野栽植。
【性質特性】
含澱粉、蛋白質、維生素,及少量脂肪、礦物質。
【原住民族語名】
阿美族
fonga^(馬太安部落)
kopir
泰雅族
gahe
ngahi
排灣族
vudrati
vurasi
vulati
vulasi[北、中、南、東群]
布農族
utan
hutan
卑南族
makapayrang
angsima
魯凱族
daudaw
vurasi
鄒族
f’ue
賽夏族
’aewpir
雅美族
malavang awakay
mabarangbang a wakay
wakay
太魯閣族
bunga
撒奇萊雅族
tubah
拉阿魯哇族
mairangʉ
卡那卡那富族
tammi
【生活使用】
食用。
阿美族
阿美語kopir,指地瓜葉。
根、莖、葉可食。
泰雅族
阿美語ngahi,品種多,有不同族語。金黃色甘薯為ngahi bazing、紅色甘薯為ngahi talah、紫色甘薯為ngahi maya、紫白色相間的甘薯為ngahi pragan、白肉甘薯為ngahi qapuh、黃肉甘薯為ngahi qabang。
阿美語ngahi sinbi,意指「留著第2年7月收成的甘薯」。
傳統主食,可燜、烤、煮、拌飯。攜帶方便,可作為族人上山工作或打獵的糧食。受漢族影響,才食用葉片。
莖、葉可作為牲畜的食物。
排灣族
根、莖、葉可食。便祕用藥。
布農族
地下塊莖、葉子可食,也可餵豬。
鄒族
根可蒸、煮、蒸烤食。莖、葉可煮食、炒食。
賽夏族
賽夏語aeupir,意指甘薯的根。
為日本時期族人的重要食物。
可作為豬的食物。
雅美族
為僅次於水芋的重要作物。根莖、葉可食用。
日本時期在蘭嶼被記錄到的甘薯有20種,目前僅餘主要4種:傳統蘭嶼的白色地瓜wague、台灣的白色細葉種、台灣的紫色深綠葉種、菲律賓的黃色深綠葉種。
邵族
根可煮、烤,或與米混合炊煮食用。葉可煮食、炒食。
太魯閣族
根為感恩祭的祭品之一,以表達對祖靈的感恩、祈求庇佑、期望隔年豐收。
根可食,也可銷售。
可作為雞、豬的食物。
卡那卡那富族
河祭時,族人會將甘薯敲碎、撒入溪裡,以解除tuncu(魚藤)的毒性。
葉可燙、煮食。根可蒸、煮、炒食。根敲碎,汁液可解虎頭蜂毒。
西拉雅族
根、葉可食。葉可作為家畜的食物。
【圖】甘薯。(林志忠拍攝,2023年9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