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名】瓜科(Cucurbitaceae)
【學名】Cucumis melo L. var. conomon Makino
【別名】稍瓜、羊角瓜、生瓜、白瓜、奄瓜
【形態特徵】
一年生藤本,莖有稜,被刺毛。單葉互生,具長柄,葉卵形或腎形,掌狀裂葉,3-5裂,長6-12公分,寬4-10公分,不整齊鋸齒緣,兩面被毛。雌雄同株異花,雄花簇生,具長梗,花萼鐘形,5裂,花冠黃色,5深裂,雄蕊3枚,雌花梗短,子房下位,卵形或橢圓形,花柱3枚。果實長筒形,光滑有深色條紋,有暗色及淺白色品種,質脆。種子多數,白色。花期6-7月。果期7-9月。
【分布】
栽培種。
【原住民族語名】
排灣族
buasu[恆春上群、Subon群]
vuas[北排灣群]
鄒族
pusiahʉ
撒奇萊雅族
bidaul
【生活使用】
食用。藥用。
排灣族
葉捶碎後與煤煙混合,塗於患部並以布包紮,可治毒蛇咬傷。
瓜果及嫩莖葉可煮湯或汆燙。
魯凱族
葉捶碎後與煤煙混合,塗於患部並以布包紮,可治毒蛇咬傷。
賽夏族
嫩芽、花、葉柄、果肉、種子均可食用。
太魯閣族
為感恩祭的祭品之一,以表達對祖靈的感恩、祈求庇佑、期望隔年豐收。
果實可食。
卡那卡那富族
可蒸、煮、炒食。
【圖】南瓜。(林志忠拍攝,2023年9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