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51
名稱
  • M
    絲瓜
  • I
    阿美族roni^
    泰雅族takkuwai
    排灣族luni、tyaikoi
    布農族lainsaz、lensaz
    魯凱族caikua
    鄒族va’atʉ
    賽夏族kaSkoy
    太魯閣族shikuy
    撒奇萊雅族luni
    賽德克族ciyak rudu
    拉阿魯哇族kunutu
    卡那卡那富族tapapin
  • H
    菜瓜 chhoi-kôa
  • T
    絲瓜 si-kue
  • J
    ヘチマ
  • E
    ponge gourd
族別
  • 21PAN 泛族群 Pan ethnic groups
分類
撰寫者

絲瓜


【科名】瓜科(Cucurbitaceae)

【學名】Luffa cylindrica (L.) M. Roem.

【別名】菜瓜、布瓜

【形態特徵】

  蔓性草本。嫩莖綠色,老莖轉黃至灰白,具稜。單葉互生,具長柄,圓形至掌形,3-7裂,長8-25公分,寬8-25公分,先端三角形,不規則淺齒緣。雌雄同株,單性花,腋生,花大,花瓣黃色5深裂,雄花總狀花序,雄蕊3-5枚,雌花單生,柱頭3枚,花期5-10月。圓柱形瓜果,長20-30公分,具深綠色條紋,嫩時肉質,老時纖維化,內含白色扁卵形種子。果期6-11月。

【分布】

  栽培種。本島低海拔處皆有栽培。

【性質特性】

  含芹菜素(apigenin)、絲瓜皂苷(lucyosides)、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人參皂苷(ginsenosides)、黃酮類(flavonoids)、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香豆酸(coumaric acid)、脂肪(fat)、蛋白質(protein)、抗壞血酸(ascorbic acid)、花青素(anthocyanins)。

  性味微甘、平、苦、酸、小涼,可興奮心臟、刺激免疫、保護肝臟、降血脂、鎮痛、鎮靜、抗氧化、抗炎、抗過敏、止吐、利尿、抗咳嗽、抗哮喘、祛痰、活血、通絡、消腫、止血,治便秘、牙齦腫脹、小便刺痛、筋骨酸痛、乳腺炎、癰腫、痔漏、小兒痘疹等等。

 

【原住民族語名】

阿美族

roni^

泰雅族

takkuwai

排灣族

luni

tyaikoi[傀儡群]

布農族

lainsaz

lensaz

卑南族

runi

魯凱族

caikua

鄒族

va’atʉ

賽夏族

kaSkoy

太魯閣族

shikuy

撒奇萊雅族

luni

賽德克族

ciyak rudu

拉阿魯哇族

kunutu

卡那卡那富族

tapapin

 

【生活使用】

食用。工具用。

排灣族

  葉搓揉取汁後塗於患部,可治腫瘍。

  瓜果可煮湯,果乾後可製成食器刷子。

鄒族

  發燒頭痛時,以未成熟的果實熬湯,可降熱。

邵族

  果實可炒、炸或煮湯。葉、花可油炸、汆燙。含有纖維質、蛋白質、脂肪、醣類等營養成分,熱量低、水分多,是糖尿病人首選食材。具高纖維,可促進腸蠕動治便秘。

太魯閣族

  果實為感恩祭的祭品之一,以表達對祖靈的感恩、祈求庇佑、期望隔年豐收。

  果可食。

賽德克族

  嫩果甘甜,可炒或煮湯。纖維老化後不能食用。

  族人會種植並攀藤在圍籬及旁側的樹枝。

  乾燥果實的空洞纖維即為清潔用的菜瓜布,可用以刷洗,或作為蒸筒底墊。

  

【圖】絲瓜。(林志忠拍攝,2023年9月)

參考文獻:
  • 中華民國人文資源研究學會,《台灣原住民族藥用植物圖鑑》,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9年。
  • 魯丁慧、邱柏瑩撰,《鄒族之植物利用》,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2011年。
  • 魯丁慧、陸象豫編著,《邵族之植物利用》,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2013年。
  • 何玉玲等,《台灣原住民族藥用植物彙編》,台北:衛生福利部,2018年。
  • 林瑞祥,〈太魯閣族民族植物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碩士論文,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