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名】大戟科(Euphorbiaceae)
【學名】Macaranga tanarius (L.) Müll. Arg.
【別名】
大冇樹、流血樹、面頭果、橙桐、橙欄
【形態特徵】
喬木。幼枝被細毛,小枝、葉柄被白粉。單葉互生,常叢生於枝端,具長柄,盾狀葉,廣卵形至圓心形,長8-30公分,寬7-28公分,先端尾狀漸尖,基部圓形至心形,葉背被微毛,托葉三角形。雌雄異株,雄花序圓錐狀,雌花序團狀,雌花少數。球形蒴果,具棘和腺毛。
【分布】
原生種。台灣分布於本島以及離島中低海拔次生林、灌叢。
【原住民族語名】
阿美族
karemesay[秀姑巒群璞石閣部落]
排灣族
vau[台坂部落、高士佛部落、平和部落][排灣族]
bau
obobu
ramo’dd
pamoloan
布農族
tuduh
tabuan
tuklu
dona
dolul[卡群]卑南族
abayan[普悠瑪部落]
abaiyan[普悠瑪部落]
vaur[下賓朗部落]
vaw uzlh vadangan[利嘉部落]
uvuv[知本部落]
魯凱族
talibaw
鄒族
humu
fiinkoasu
賽夏族
malikar
雅美族
vinwa
邵族
a’rri’
噶瑪蘭族
tenoftof[東海岸群新社部落]
太魯閣族
tamul
撒奇萊雅族
siizangay a kilang
賽德克族
tamun
拉阿魯哇族
cahlapu
【生活使用】
食用。藥用。工具用。祭儀用。具文化象徵意義。
阿美族
可作為柴薪,燒完不會留下木炭。
泰雅族
木材可做木琴。
排灣族
土坂部落會取葉片綑綁成祭球,作為五年祭刺球的練習。
其熟成葉片為早期與大鐵鍋烹煮食物用的蓋子,因此又稱lamud。
葉可包裹山地粽蒸煮。樹幹可作為柴薪。
葉作為羊、鹿的食物。
布農族
布農語tuklu,語意「蓋子」。
樹枝內乳白色的sana(皮),可烤食。莖內的蟲可食。
用葉片包住頭部,使人流汗,可治小孩發燒、碰到漆樹引起的皮膚過敏。
葉可作為煮芋頭、地瓜時的蓋子。
卑南族
普悠瑪部落的pubiyaw(獻羌祭)中,會將整串bintuan(陸稻)、血桐未開的花苞、檳榔綁在一起作法,結束後掛在祖靈屋的牆上。
葉子可做abay的墊葉。普悠瑪部落族人將包裹abay的血桐葉稱為abaiyan,下賓朗部落則將以血桐包裹的abay稱為tinalru'eva。
耕地附近通常會留1-2棵血桐作為休息時的遮蔭或蓋臨時性工寮。
木材可作為柴薪,但效果不佳。葉可包裹山地粽蒸煮,或作為鍋蓋。
魯凱族
葉可包裹傳統食物「奇那福」。
葉片可用來包裹魚肉燻烤,或包覆熟食以保存,也可作為鍋蓋、盤子。
鄒族
可作為牛、羊的食物。木材輕軟,可作為建材、火柴、火柴盒。葉可作為鍋蓋或竹筒飯蓋,可提升米飯香氣,也可用來包裹食物攜帶。
雅美族
雅美語vinwa,語意「筆直易裂」。
可作為柴薪,火很旺。族人認為血桐是女人的木柴,當男人無法處理柴薪時,女人可以自己砍下血桐、曬乾後搬運回家。
蘭嶼大葉螽斯和小圓斑球背象鼻蟲喜歡棲息在血桐上。
邵族
祭祀時,常以葉子作為供品的墊子。
葉可作為羊、牛、鹿等家畜的食物。
鳥類、松鼠會食用果實,可作為陷阱的偽裝物或誘餌。
太魯閣族
血桐分為紅、白兩種,紅的血桐可用來包覆酒麴。
取較粗的樹枝的樹皮揉搓後,可做繩索。木材可做刀鞘、豬圈圍籬、引火材。
撒奇萊雅族
撒奇萊雅語siizangay a kilang,siizangay語意「血」,kilang語意「樹」。
噶瑪蘭族
嫩心外敷,可治香港腳。
卡那卡那富族
汁液可治皮膚癬。
葉可作為鍋蓋、竹筒飯的蓋子。
【圖】血桐。(林志忠拍攝,2023年9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