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名】大戟科(Euphorbiaceae)
【學名】Mallotus japonicus (Spreng.) Müll. Arg.
【別名】
大白匏仔、野梧桐、木秋、白肉白匏仔
【形態特徵】
喬木。單葉互生,具長柄,卵形至圓形,長10-20公分,寬5-19公分,先端尖,葉基圓鈍至心形,葉基具2枚平坦腺點,全緣至波浪緣,基出3出脈,葉背被星狀毛以及散生腺點。雌雄異株,頂生穗狀花序,雄花離生,花絲短,雌花圓柱形。球形蒴果,被腺點及軟棘刺。扁球形種子,黑色。
【分布】
原生種。台灣分布於本島低海拔灌叢、次生林。
【原住民族語名】
阿美族
defo’[秀姑巒群璞石閣部落]
泰雅族
rihan
tamuzi
排灣族
civedu
tibido
布農族
qubi-azdaing
qubi-azdolu
dolu[卡群]
鄒族
humu
賽夏族
likarrikal
太魯閣族
tamul bhgay
撒奇萊雅族
dika
賽德克族
tamun bale
拉阿魯哇族
cahlapu matavuhliu
【生活使用】
藥用。工具用。祭儀用。
阿美族
樹皮可做繩子,或打碎曬乾後作為火種。爛掉的樹根可作為火棉。
泰雅族
祭祀時,可用來盛裝祭品
排灣族
葉可作為煮地瓜或芋頭時的鍋蓋。煮肉、骨頭時使用野桐葉作為鍋蓋,可減少腥味。莖內的鞘翅目幼蟲可烤食。
為早期於山上工作時,保存火星的材料,為野炊及抽菸時之火種。
布農族
莖內的蟲可食。
葉可作為煮地瓜和芋頭時的鍋蓋,再放上石頭。
木材可做獵刀刀柄、刀鞘。也可做為薪炭材使用。
魯凱族
葉可作為蒸煮食物的鍋蓋。
鄒族
祭祀儀式中,可替代白匏子,作為包裹嚼碎小米的祭品。
葉可用來包裹食物。
木材可作為柴薪。
賽夏族
祈天祭時,潘姓族人會以野桐葉盛裝小米,置於米篩內,連同糯米糕、豬肉、魚、酒等祭品,面向東方,向祖靈祈求風調雨順。
樹皮剝下曬乾後,可作為改善糖尿病症狀的藥材。
木材可作為柴薪、種木耳。葉熬煮後,可染布。
太魯閣族
動物喜歡食用嫩葉、果實,因此適合在野桐周圍設置陷阱。木材可做刀鞘、豬圈圍籬、引火材。
撒奇萊雅族
雌株、雄株在撒奇萊雅語中同名。
可作為牛的食物。
【圖】野桐。(林志忠拍攝,2023年9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