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59
名稱
  • M
    甘蔗
  • I
    阿美族tefos
    布農族sibus
    魯凱族cubusu
    鄒族tʉfsʉ
    賽夏族katboS、kaSboS
    太魯閣族sibus
    撒奇萊雅族tebus
    賽德克族sibus
    拉阿魯哇族ʉtʉvʉ mapuhli
    卡那卡那富族tʉvʉsʉ
  • H
    甘蔗 kâm-cha
  • T
    甘蔗 kam-tsià
  • J
    チクシャ
  • E
    Saccharum × barberi
族別
  • 21PAN 泛族群 Pan ethnic groups
分類
撰寫者

甘蔗


【科名】禾本科(Gramineae / Poaceae)

【學名】Saccharum sinense Roxb. et Jeswiet

【別名】

白甘蔗

【形態特徵】

  稈粗壯,實心,多汁,節間表面黃褐色,偶轉為色深,近花序下方者被絲質毛。葉舌膜質,截形,葉片寬大而光滑,具單一明顯主脈,葉鞘長於節間,呈覆瓦狀排列,莖下部者葉片早落。圓錐花序大型,長可達60公分,主軸白色,被絲質毛,穗柄與花序梗先端膨大,小花梗光滑,小穗成對生長,內外穎膜質,花葯長1.5公釐。

【分布】

  栽培種。台灣分布於本島低海拔農田種植。

 

【原住民族語名】

阿美族

tefos

排灣族

tjevus

布農族

sibus

魯凱族

cubusu

鄒族

tʉfsʉ

賽夏族

katboS

kaSboS

太魯閣族

sibus

撒奇萊雅族

tebus

賽德克族

sibus

拉阿魯哇族

ʉtʉvʉ mapuhli

卡那卡那富族

tʉvʉsʉ

 

 【生活使用】

食用。藥用。祭儀用。

阿美族

  可食。

 

排灣族

  傳統上在田邊及近郊都會種甘蔗,除做為食用及搗汁烹煮製糖,更是貴族婚聘之一,象徵有徵農稅籍身分。

太魯閣族

  太魯閣語sibus語意「甜」。

  莖可製糖。

噶瑪蘭族

  小孩腹瀉時,可以甘蔗的根和海金沙一起煎服。

撒奇萊雅族

  莖可食。

卡那卡那富族

  米貢祭時,會放在cakʉrʉ(聚會所)下方。

  開墾、播種祭時,會和芋一起種在小米田周圍。

  果可食。tʉvʉsʉ tavacuku(綠甘蔗)可製糖。

  長痲疹、發燒時,可以tʉvʉsʉ ta'orung(細紅甘蔗)和tʉvʉsʉ masinang(紅甘蔗)一起煮湯飲用。

西拉雅族

  葉是開向儀式的重要植物之一。

  可生食、製糖,嫩梢可炒食或煮湯。

  小孩會在甘蔗園內躲貓貓。

  

【圖】甘蔗。(林志忠拍攝,2023年9月)

參考文獻:
  • 王志強等,《走進西拉雅:西拉雅民族植物手冊》,台南:西拉雅國家風景區管理處,2011年。
  • 鍾明哲、楊智凱,《台灣民族植物圖鑑》,台中:晨星出版,2012年。
  • 嚴新富編著,《臺灣原住民族藥、食用植物數位內容典藏成果報告.2010》,屏東:原民會文化園區,2012年。
  • 林瑞祥,〈太魯閣族民族植物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碩士論文,2018年)。
  • 巫曉涵,〈撒奇萊雅族撒固兒部落民族植物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
  • 邱碧華,〈Kanakanavu民族植物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