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名】禾本科(Gramineae / Poaceae )
【學名】Thysanolaena latifolia (Roxb. ex Hornem.) Honda
【形態特徵】
高蘆葦狀多年生草本,根莖木質,匍匐狀,被鱗片包被。桿直立,高1-4公尺。葉狹長披針狀,具假葉柄,長15-65公分,寬0.4-8公分,葉舌近紙質,截形,葉鞘光滑。圓錐花序大型,長約30-125公分,小枝及小穗密集,小穗長1.5-2公釐,著生兩朵花,圓柱形,邊緣具絲狀剛毛,穎革質,稃革質,3脈。
【分布】
原生種。台灣分布於本島中低海拔山區。
【原住民族語名】
排灣族
gucu[東排灣群土坂部落]
ljaljinay [西排灣]
布農族
sulungi
魯凱族
aingay
賽德克族
skesik brhengin
【生活使用】
房舍搭建用。工具用。
排灣族
傳說祖先Sararai(女性)和Maluwalin(男性)於第二次大洪水時,抓住棕葉蘆,因而得救。
排灣語gucu,與台灣蘆竹同名。
全株可搭蓋臨時工寮。
爬山時,可抓扶棕葉蘆過溪、崖壁。
早期其葉子用來製作大斗笠,而其穗花乾燥後製成室內用掃帚。
布農族
花序可做掃把。
魯凱族
莖葉可做掃把。
賽德克族
莖、葉、花皆可使用。花絮可做掃把。
【圖】棕葉蘆。(林志忠拍攝,2023年9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