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名】禾本科(Gramineae / Poaceae)
【學名】Zea mays L.
【別名】
玉米、包穀、番麥
【形態特徵】
一年生,稈實心。葉片寬大,邊緣波狀。雌雄同株,異花序,兩型,小穗單性,雄性小穗通常位於植株上部,成對生長,外穎披針形,具脊,表面被纖毛,内穎長橢圓狀倒卵形,與外穎近等長,雌性小穗通常位於植株中下部,密生肉穗花序於葉腋,小穗多列聚生於加厚、近木質的主軸,表面被多數大型葉狀苞片所包圍,花柱極長,絲狀。穎果成熟時膨大。
【分布】
栽培種。
【性質特性】
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胡蘿蔔素、核黃素、維生素,可預防心臟病、癌症等等。
【原住民族語名】
排灣族
ljapanay
布農族
tipul[卡群]
acipul
pu-i
lamuqu
魯凱族
lapanay
鄒族
pohe
賽夏族
baesaeh
太魯閣族
sqmu
賽德克族
srqemu
拉阿魯哇族
viaru
卡那卡那富族
viaru
【生活使用】
食用。祭儀用。
排灣族
在傳統農業中為副糧的角色,可水煮跟烤煮。
布農族
主食之一,玉米磨成粉沖泡,可以餵小孩子,是以前的奶粉。
鄒族
種子可磨粉,方便儲存,為族人的主食之一。
玉米曬乾後,兩兩綁住,可作為裝飾。
玉米粉可作為雞、鴨的食物。
邵族
可水煮、蒸、煮飯,或曬乾儲存。種子可磨粉,製作各類食品。
玉米粉可作為雞、鴨的食物。
太魯閣族
為感恩祭的祭品之一,以表達對祖靈的感恩、祈求庇佑、期望隔年豐收。
種子可食、販售,或作為雞的食物。
卡那卡那富族
有時會種植在小米田邊。
可蒸、煮食。
【圖】玉蜀黍。(林志忠拍攝,2023年9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