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10
名稱
  • M
    白花草
  • I
    排灣族ratatapu、ratadabu
  • H
    白花仔 pha̍k-fâ-é
    白抹草 pha̍k-mat-chhó
  • T
    白花草 pe̍h-hue-tsháu
  • J
    もんぱやんぱるくるまばな
  • E
    Loosehairy leucas
族別
  • 21PAN 泛族群 Pan ethnic groups
分類
撰寫者

白花草


【科名】唇形科(Labiatae / Lamiaceae)

【學名】Leucas chinensis (Retz.) R. Br.

【別名】

金錢薄荷、鼠尾潢、春草、白絨草、白風輪菜、白花仔、白菜匙、老虎花、虎咬廣、白花塔仔草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莖平臥狀或斜生,近方形,全株具芳香氣味,被毛。單葉對生,卵形,粗鋸齒緣,長1-3公分,寬0.5-2.5公分,基部鈍形至楔形,先端鈍形,兩面被白色伏生絹狀毛。葉柄長0.5-2公分。輪繖花序,腋生,密集,花萼筒狀,唇形花冠,下唇3裂,白色。堅果三稜形。花果期夏、秋間。

【分布】

  原生種。台灣分布於本島以及離島平野至低海拔地區。

【性質特性】

  含芹菜素(apigenin)、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β-穀固醇(β-sitosterols)、豆固醇(stigmasterols)。

 

【原住民族語名】

【生活使用】

藥用。

排灣族

  葉烤熱後打碎,敷於患部並以布包紮,可治毒蛇咬傷。

卑南族

  與艾納香、蘄艾的根、紫莖土牛膝(kuliyaesaw)、牛筋草(tratrulin)等和雞、米酒煮成雞酒,可為婦女產後進補,或招待客人。

【圖】白花草。(林志忠拍攝,2023年9月)

參考文獻:
  • 李麗雲等,《卑南族的家與植物》,台東:國立台灣史前博物館,2009年。
  • 何玉玲等,《台灣原住民族藥用植物彙編》,台北:衛生福利部,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