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名】樟科(Lauraceae)
【學名】Cinnamomum osmophloeum Kaneh.
【別名】
台灣土玉桂、假肉桂
【形態特徵】
中型常綠喬木,樹皮深褐色,具縱裂紋,全株具樟腦芳香味,小分枝光滑。單葉互生偶對生,卵形至卵狀橢圓形,先端銳尖至漸尖,葉基鈍形至圓形,表面光滑,葉背灰白,具離基三出脈。聚繖花序,頂生或腋生,長橢圓形花被片6枚,先端鈍形,背面被氈毛,花葯瓣裂。核果橢圓形,成熟時深黑色,種子1枚。
【分布】
原生種。台灣分布於本島中北部中低海拔闊葉林。
【原住民族語名】
【生活使用】
食用。藥用。
鄒族
根含著可解渴,味甘。樹皮嚼食,味辛辣,可代替肉桂。葉可作為香料。
賽夏族
根熬煮,可治內傷。
太魯閣族
太魯閣語niki來自日語。
製成肉桂茶可銷售。
根可泡酒。葉可泡茶,或作為辛香料。樹皮可作為中藥補身體;煮湯可治頭痛。
木材可作為燃燒材。
【圖】土肉桂。(林志忠拍攝,2023年9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