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51
名稱
  • M
    落花生
  • I
    阿美族kodasing
    泰雅族bonaw、baanau、baunao、tarapusi
    排灣族Bakyao
    布農族benupuut、bainupuut
    魯凱族makapairange
    鄒族tahiacoe’ʉ / tahzacoe’ʉ、tahza-pa’ eya
    賽夏族tawtaw
    太魯閣族trabus
    賽德克族trabus
    拉阿魯哇族tanalai
    卡那卡那富族tanare
  • H
    番豆 fân-theu
    地豆 thi-theu
  • T
    塗豆 thôo-tāu
  • J
    なんきんまめ
  • E
    Groundnut
族別
  • 21PAN 泛族群 Pan ethnic groups
分類
撰寫者

落花生


【科名】豆科(Leguminosae / Fabaceae)

【學名】Arachis hypogaea L.

【別名】

花生、地豆、長生果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株高20-60公分,莖直立或斜臥,有稜。一回偶數羽狀複葉,互生,總柄甚長,小葉常4片,對生,長圓形或倒卵圓形,長2.5-5公分,寬1.5-2公分,先端鈍形或具芒,葉基漸狹,全緣。花黃色,蝶形花冠,1朵或多朵簇生。二體雄蕊,10枚,合生,其中1枚退化,胚珠1-4枚,花柱細長,花後伸入土中。莢果長橢圓形,種子1-4粒。有土黃色及紫色品種。

【分布】

  栽培種。

【性質特性】

  含β-穀固醇(β-sitosterols)、大豆皂醇B(soyasapogenol B)、胡蘿蔔苷(daucosterols)、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亞麻油酸(linoleic acid)、十六碳烯酸(hypogaeic acid)、木蠟酸(lignocer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花生球朊(arachine)、球朊(globulin)、腺嘌呤(adenine)、精胺酸(arginine)、膽鹼(choline)、甜菜鹼(betaine)、卵磷脂(lecithin)、澱粉(starch)、植物血球凝集素(phytohemagglutinin)、豆固醇(stigmasterols)。

 

【原住民族語名】

阿美族

kodasing

泰雅族

bonaw[Gaogao群]

baanau

baunao

tarapusi

排灣族

sutjav [北排灣]

tjalav [萬安部落]

paketjav [南排灣]

Bakyao

布農族

benupuut

bainupuut[卡群]

bainulabutun

魯凱族

makapairange

鄒族

tahiacoe’ʉ

tahzacoe’ʉ

tahza-pa’ eya

賽夏族

tawtaw

太魯閣族

trabus

賽德克族

trabus

拉阿魯哇族

tanalai

卡那卡那富族

tanare

 

【生活使用】

食用。藥用。祭儀用。

阿美族

  可食用。

泰雅族

  燒燙傷時,可將果實與食鹽混合搗碎後,敷於患部並以布包紮。

 

排灣族

  為飲食文化中之副食品,再就是揉皮的軟化材料。

布農族

  受傷時,可將果實打碎磨粉,混於水中、塗於患部。

鄒族

  受傷時,可將果實打碎磨粉,混於水中、塗於患部。

賽夏族

  賽夏語tataw,為豆姓的姓氏來源。

  可作為零食。

太魯閣族

  為感恩祭的祭品之一,以表達對祖靈的感恩、祈求庇佑、期望隔年豐收。

  種子可食。

賽德克族

  落花生作為家裡請客或是到女方家提親時的最佳伴手禮。

  族人會以剝殼的花生,到平地交換花生油。

  可食用、榨油、作為小孩的零食。搗碎與砂糖拌在一起,包入麻糬或撒在糯米餅上,可作為傳統甜點。

  族人常種在河邊。

  

【圖】落花生。(林志忠拍攝,2023年9月)

參考文獻:
  • 賴盈秀等,《賽夏族民俗植物調查計畫成果報告書》,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06年。
  • 張子孝等,《賽德克族(Tgdaya/Truku/Toda)民族植物》,南投:南投縣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2017年。
  • 何玉玲等,《台灣原住民族藥用植物彙編》,台北:衛生福利部,2018年。
  • 林瑞祥,〈太魯閣族民族植物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碩士論文,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