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名】豆科(Leguminosae / Fabaceae)
【學名】Cajanus cajan (L.) Huth
【別名】
樹豆、番仔豆、柳豆、白樹豆、米豆、埔姜豆
【形態特徵】
直立灌木。高1.5-2公尺。全株被毛,分枝多,老莖光滑。三出複葉,小葉披針形,長2-10公分,先端漸尖,葉背具腺點。腋生總狀花序,黃色蝶形花冠,旗瓣近圓形,基部有1對附屬體,龍骨瓣內曲,二體雄蕊(9+1),花萼鐘形,花期2-11月。線形莢果,略鐮刀狀,先端漸尖,長3-7公分,兩面密生絨毛。種子5-7枚,圓形,一側略扁平,深褐色至深紅色,種臍白色。
【分布】
栽培種。台灣分布於本島1000公尺以下淺山、河床地皆有栽培。
【性質特性】
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纖維素、礦物質。可抗氧化、抗菌、抗炎、抗瘧活性、調血脂活性、神經保護活性。
根可解毒、解熱、消炎;葉可治咳嗽、腹瀉、耳痛;種子可清熱、解毒、強腎、補中益氣、止血、止痢。
【原住民族語名】
阿美族
fata’an
omay
vataan
泰雅族
Syungutu
siigutu
排灣族
puk
布農族
halidang
qalidung
卑南族
uma’i
魯凱族
karidrange
鄒族
tahia
tahza
ecngi
賽夏族
Senget
太魯閣族
sungut
賽德克族
sunguc
拉阿魯哇族
arisangʉ
卡那卡那富族
’aricang
【生活使用】
食用。
阿美族
據說祖先移住光復鄉馬太鞍部落時,由於當地樹豆甚多,因此以木豆Fata’an命名。
新鮮和乾燥的種子皆可食用,有黑、白、灰、棕或斑紋等多種類,曬乾後保存時間長,可拌、炒、燉、煮,或加入刺蔥汆燙。與排骨或豬腳一起煮湯,能吸收肉類的油脂,使湯清爽,又能增強體力、耐力。樹豆湯加糖冰鎮,能清涼解渴。乾燥的種子炒後浸泡米酒,可做樹豆酒。過去也是小孩的零食。
種子可榨油。
耐乾旱、貧瘠,易種植,常見於阿美族部落的旱田、住宅前後、田埂。
泰雅族
木豆繁殖能力強,因此受到族人崇拜,並認為多吃木豆易生男孩。
新鮮和乾燥的種子皆可食。葉、種子蛋白質含量高,為重要傳統食材。與豬腳一起煮湯,可增強體力、耐力。可作為小孩的零食。
排灣族
排灣語puk,語意「放屁」,指木豆會幫助腸胃蠕動,容易排氣。木豆繁殖能力強,因此受到族人崇拜,認為多吃易生男孩。
新鮮或乾燥的種子皆可食,口感與紅豆相似,可拌、炒、燉、煮,或加入刺蔥汆燙。與排骨或豬腳一起煮湯,能吸收肉類的油脂,使湯清爽,又能增強體力、耐力。樹豆湯加糖冰鎮,能清涼解渴。乾燥的種子炒後再浸泡米酒,可做樹豆酒。過去也是小孩的零食。
種子可榨油。
易栽種容易,可肥沃土壤,為族人輪耕的主要作物之一。
布農族
新鮮和乾燥的種子皆可食,口感與紅豆相似,可拌、炒、燉、煮,或加入刺蔥汆燙。與排骨或豬腳一起煮湯,能吸收肉類的油脂,使湯清爽,又能增強體力、耐力。樹豆湯加糖冰鎮,能清涼解渴。乾燥樹豆炒過再浸泡米酒,可做樹豆酒。
種子可榨油。
卑南族
新鮮和乾燥的種子皆可食,口感與紅豆相似,可拌、炒、燉、煮,或加入刺蔥汆燙。與排骨或豬腳一起煮湯,能吸收肉類的油脂,使湯清爽,又能增強體力、耐力。樹豆湯加糖冰鎮,能清涼解渴。乾燥的種子炒過,再浸泡米酒,可做樹豆酒。
種子可榨油。
魯凱族
木豆繁殖能力強,因此受到族人崇拜,認為多吃易生男孩。
新鮮和乾燥的種子皆可食,口感與紅豆相似,可拌、炒、燉、煮,或加入刺蔥汆燙。與排骨或豬腳一起煮湯,能吸收肉類的油脂,使湯清爽,又能增強體力、耐力。樹豆湯加糖冰鎮,能清涼解渴。可將乾燥的樹豆炒過,再浸泡米酒,做成樹豆酒。過去也是小孩的零食。
種子可榨油。
鄒族
種子可食,樹豆湯為主食之一。可與薑或肉類一起烹煮。
太魯閣族
種子可食,可在1-2月時販售。
賽德克族
傳說中有一個矮小的民族,他們喜歡生活在sunguc(木豆)旁邊,會在樹上爬上爬下的玩耍,因此族人稱他們為「Snsunguc」。這是賽德克族中最古老的矮人傳說。
可煮肉、煮湯,樹豆湯可泡飯食用。
卡那卡那富族
可煮湯。
【圖】木豆。(林志忠拍攝,2023年9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