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69
名稱
  • M
    台灣魚藤
  • I
    阿美族sasadim
    泰雅族tuba、tuba balay、tuba motux、tuba tayan、topa
    排灣族rapulj、qayu、gayu、ayu、djapulj
    布農族valanu
    魯凱族kadrapulane
    鄒族otofnana
    賽夏族tatoba’
    太魯閣族tuba
    撒奇萊雅族sadim
    賽德克族cudu gamil
    拉阿魯哇族tuhlucu
  • H
    魚藤 ńg-thèn
  • T
    臺灣魚藤 Tâi-uân
  • J
    どくふじ
  • E
    Trifloiate jewel vine
族別
  • 21PAN 泛族群 Pan ethnic groups
分類
撰寫者

台灣魚藤


【科名】豆科(Leguminosae / Fabaceae)

【學名】Millettia pachycarpa Benth.

【別名】

魚藤、毒藤、台灣蕾藤、蕾藤

【形態特徵】

  大型攀緣灌木。一回奇數羽狀複葉互生,具葉枕,小葉9-13枚對生,具長柄,葉片倒披針形,長10-15公分,寬3-5公分,全緣,先端突尖,基部略鈍,葉面光滑,背面密布柔毛,嫩葉紅褐色。腋生總花序,蝶形花冠,淡紫紅色後轉白色,表面有絨毛,花期4-5月。橢圓形或球形木質莢果,表面有小瘤,不開裂,內有1枚種子,果期6-8月。

【分布】

  原生種。台灣分布於本島中低海拔灌叢、樹林向陽處。

【性質特性】

  根、莖含魚藤酮(rotenone)、攀登魚藤酮(scandenone)、類魚藤酮(rotenoids)、魚藤素(deguelin)、去氫魚藤素(dehydrodeguelin)、灰葉素(tephrosin)、異黃酮(isoflavone)。

  具毒性,可麻醉、影響神經中樞、抗發炎、抗過敏、抗微生物、細胞毒殺活性、止痛、止癢、殺蟲,治皮膚癢、關節痛、跌打損傷等症狀。

 

【原住民族語名】

阿美族

sasadim

泰雅族

tuba[溪頭群、屈尺群、Mkgogan合歡群]

tuba balay[Msbtunux大嵙崁群、Rahaw溪口部落]

tuba motux[新竹尖石Mknazi群]

tuba tayan

topa

排灣族

rapulj [北排灣]

qayu[Paiwan群、太麻里群]

qayu[東排灣群土坂部落]

ayu[台坂部落、高士佛部落]

djapulj[台坂部落、高士佛部落]

布農族

valanu

卑南族

padawak[下賓朗部落、利嘉部落、知本部落]

魯凱族

kadrapulane

鄒族

otofnana

賽夏族

tatoba’

太魯閣族

tuba

撒奇萊雅族

sadim

賽德克族

cudu gamil

拉阿魯哇族

tuhlucu

 

 【生活使用】

藥用。毒魚用。

阿美族

  枝條搗爛後,可pasalim(利用魚藤毒魚)。有些地方以揚波代替,毒性較弱。

  具毒性,不會種植於家屋附近。

泰雅族

  莖的汁液塗於齲齒,可治牙痛。根打碎取汁液塗擦於患部,可治皮膚病。

  葉搗碎和水、噴灑於青菜上,可防止蟲害。與辣椒一同敲打,可毒魚。

  桃園復興區基國派一帶過去盛產魚藤,舊稱此地topa。

排灣族

  捕魚季節時,部落領袖會先指定毒魚河段,提供台灣魚藤的人可在所有漁獲中,挑最大的三尾作為報酬。

  根打碎後取汁液,或以取根的煎汁塗擦患部,可治皮膚病。根搗碎後取汁液塗於患部,可治毒蛇咬傷。

  可做農藥。根搗爛的汁液倒入河流中,可讓魚暫時變得行動遲緩、容易捕捉。

布農族

  可毒魚。

卑南族

  根搗爛的汁液倒入河流中,可讓魚暫時變得行動遲緩、容易捕捉。

魯凱族

  根打碎後的汁液塗擦於患部,可治皮膚病、毒蛇咬傷。

  根搗爛後的汁液混入溪水,可讓魚暫時變得行動遲緩、容易捕捉。

賽夏族

  賽夏語中有2種魚藤,bisani為台灣魚藤;mas' ang,語意「真正的魚藤」,葉較寬、圓,無尾尖,日本時期可見,現已少見。

  根搗碎的汁液流入河裡,可麻痺魚,但蝦蟹不會受到影響。

  新竹五峰一帶產魚藤,故稱tatoba。

太魯閣族

  根、莖搗爛後,將白色汁液流水中,可使魚昏迷。可以幫狗洗澡、除跳蚤及蝨,也可用以洗頭。

撒奇萊雅族

  根搗碎的汁液流入河裡,可麻痺魚,較易捕捉。汁液加水灑在作物上,可作為農作物的除蟲殺蟲劑。

賽德克族

  莖條一面敲打一面浸水後,會使溪水呈現白色;敲碎後丟入溪中,可讓魚暫時變得行動遲緩、容易捕捉。通常由2-3人敲打,其餘族人到下游撈漂浮的魚。

  

【圖】台灣魚藤。(林志忠拍攝,2023年9月)

參考文獻:
  • 鄭漢文等編著,《排灣族民族植物》,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2005年。
  • 董景生、王光玉、林麗君,《綠色葛蕾扇:南澳泰雅的民族植物》,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2005年。
  • 賴盈秀等,《賽夏族民俗植物調查計畫成果報告書》,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06年。
  • 中華民國人文資源研究學會,《台灣原住民族藥用植物圖鑑》,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9年。
  • 李麗雲等,《卑南族的家與植物》,台東:國立台灣史前博物館,2009年。
  • 石正人等,《台灣原住民族生物學誌植物篇》上,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9年。
  • 黃啟瑞、董景生,《邦查米阿勞-東台灣阿美民族植物》,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2009年。
  • 黃啟瑞、黃嘉隆、董景生,《串起莽噶艾──魯凱下三社群民族植物》,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2011年。
  • 鍾明哲、楊智凱,《台灣民族植物圖鑑》,台中:晨星出版,2012年。
  • 張子孝等,《賽德克族(Tgdaya/Truku/Toda)民族植物》,南投:南投縣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2017年。
  • 何玉玲等,《台灣原住民族藥用植物彙編》,台北:衛生福利部,2018年。
  • 林瑞祥,〈太魯閣族民族植物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碩士論文,2018年)。
  • 尤寶萱,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台灣魚藤」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