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名】錦葵科(Malvaceae)
【學名】Urena lobata L.
【別名】
蝨母子、大梵天花、虱母頭、虱母子頭、虱姆草、虱母子草、三腳破、殺母、肖梵天花、八角草
【形態特徵】
直立小灌木,莖、葉柄及花梗被星狀毛。單葉互生,葉形變異大,有鋸齒,植株下部葉常圓形且裂葉,中段葉卵形,較大,上部葉卵形或長橢圓形,葉長2-5公分,寬3-6公分,掌狀脈3-9條,近葉基處有線形腺體,葉柄長2-4公分,托葉線形或披針形。花單生,偶2-3朵簇生,花梗0.3公分長,外花萼鐘狀,花萼5枚,花瓣5枚,粉色。蒴果約1公分,心皮被星狀短柔毛,具鉤刺。
【分布】
原生種。台灣分布於本島低海拔開闊之平原荒廢地。
【性質特性】
根可入藥。
【原住民族語名】
【生活使用】
藥用。工具用。
阿美族
莖可做牛繩,及綁獵物的腳用的繩子。日本人傳入將莖的纖維做成布料、紙的方法。
排灣族
排灣語puluc,語意「疔瘡」之意,因果實會黏人,黏在身上像一個的pulu(疔瘡)。
根可入藥。
樹皮堅韌,可代替麻。
布農族
布農語kabi,語意「黏」。
野棉花的根紮很深,很難除盡。
賽夏族
棉花團可引火。可作為棉被的主要材料,保暖性佳。可作為以火藥獵槍打獵時的耳塞。
邵族
野棉花頭與大青、牛筋草煎服,可治感冒畏冷。
賽德克族
巫醫以野棉花治療慢性胃病、盲腸炎及各種疔瘡腫毒。
賽德克語sumiq,語意「虱母子」。
【圖】野棉花。(林志忠拍攝,2023年9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