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207
名稱
  • M
    香蕉
  • I
    阿美族pawli^、powali^、looh、locoy
    泰雅族buqoh、burebure、gokko、gokkohu、heebureburu、muqoh yuqain
    排灣族buriburi、veljevelj
    布農族bunbun
    魯凱族belebele
    鄒族cnʉmʉ
    賽夏族tawmo’
    太魯閣族blbul balay
    撒奇萊雅族paza’
    賽德克族blebun
    拉阿魯哇族tavʉhlʉvʉhlʉ
    卡那卡那富族tavʉnʉvʉnʉ(未熟)nivanga(熟了)、tavʉnʉvʉnʉ
  • H
    芎蕉 kiûng-cheû
    金蕉 kîm-cheû
  • T
    弓蕉 kin-tsio
  • J
    バナナ
  • E
    Musa sapientum L.
族別
  • 21PAN 泛族群 Pan ethnic groups
分類
撰寫者

香蕉


【科名】芭蕉科(Musaceae)

【學名】Musa sapientum L.

【別名】

甘蕉、芎蕉

【形態特徵】

  多年生大型草本。葉鞘肥厚緊包形成假莖,可達2.5公尺甚至更高。葉叢生,葉柄肥厚,內側溝狀,外側圓突,葉片巨大呈長橢圓形,長2-3公尺,寬40-60公分,具明顯中肋,全緣或微波緣,先端鈍形,紙質葉,兩面光滑,兩側平行脈易開裂。穗狀花序巨大,自頂端伸出而下垂,具紫紅色佛焰狀苞片,花成二列腋生於苞片,淺黃色。果梭形,成熟時黃色。果實長條狀有稜邊,微彎【分布】

  栽培種。台灣各地皆有栽培。

【性質特性】

  含酚類(phenols)、澱粉(starch)、蛋白質(protein)、脂肪(fat)、醣類(saccharides)、維生素(vitamin)、血清素(serotonin)、去甲腎上腺素(noradrenaline)、二羥基苯乙胺(dopamine)、羰基糖酸(uronic acid)、乙酸異戊酯(isoamyl acetate)、檸檬酸(citric acid)。

  可預防胃潰瘍、抑菌、升高血壓、降膽固醇。

 

【原住民族語名】

阿美族

pawli^

powali^[月眉部落]

lo’oh

locoy

泰雅族

bunbungausu[太魯閣群]

buqoh[溪頭群]

burebure

gokko

gokkohu

heebureburu

muqoh yuqain

排灣族

veljevelj

布農族

bunbun

魯凱族

belebele

賽夏族

tawmo’

鄒族

cnʉmʉ

噶瑪蘭族

benina

太魯閣族

blbul balay

撒奇萊雅族

paza’

賽德克族

blebun

拉阿魯哇族

tavʉhlʉvʉhlʉ

卡那卡那富族

tavʉnʉvʉnʉ(未熟)

nivanga(熟了)

 

【生活使用】

食用。藥用。工具用。祭儀用。

阿美族

        香蕉葉為儀式的普遍用品,割取時,需挑選朝東方生長的完整葉片,因為東方為日出方向,也是toas(祖靈)歸屬之處,族人相信這種蕉葉特別有效。

  阿美語pawli^,指香蕉果實,looh指香蕉莖、香蕉全株,locoy指香蕉花苞。

  果實可食。

  過去幾乎各家都有種植。

泰雅族

  成熟果實混合糯米,以香蕉葉包裹,可做香蕉飯,作為打獵、出遠門的隨身糧食。莖幹的髓心能解渴,可生食、煮湯。

  葉可包裹肉、年糕、米飯,或作為食物、物品的襯墊,族人會在葉上分肉。莖幹的纖維曬乾後可作為火種。

  過去使用野生的香蕉或台灣芭蕉做香蕉飯,但香氣較淡,且含較大的種子顆粒,現在香蕉飯多採用人工栽種的香蕉果肉。

排灣族

  受傷時,可將根與大還魂一起搗碎後敷於患部,以布包紮。燒傷時,可將根打碎後敷於患部,以布包紮;或將地下莖切開後取汁液塗於患部。

  熟果可生食,青果可烹煮食之。

魯凱族

  燒傷時,可將莖、葉搗碎後,貼於患部,或取汁液塗抹患部。

鄒族

  過去族人會以假莖內的纖維編織,現已不使用。

噶瑪蘭族

  處理香蕉樹或其他植物前,須舉行pasepaw(祝禱儀式),祈求祖靈保佑工作順利、取得最好的纖維。人不能從祝禱過的香蕉樹幹上跨過,以免裡面的纖維斷掉、無法使用。

  清朝時期,香蕉衣曾外銷至中國。

  樹幹抽出的纖維,再經過曬乾、分線、接線、繞線、整理經緯線等過程後,即可編織,可做袋子、香蕉衣。香蕉衣、香蕉布為噶瑪蘭族人傳統工藝的重要象徵。婦女處理香蕉纖維時,會唱「織香蕉布之歌」,歌詞提到香蕉布代代相傳,對噶瑪蘭族人的重要性。

  目前花蓮縣豐濱鄉新社部落仍保有使用香蕉纖維做衣物的技術。qataban(豐年節)或演出傳統歌舞時,男人會穿著香蕉織布縫製成長袖滾黑邊方衣。

  噶瑪蘭族的香蕉纖維布料沒有花紋,據說可能來自菲律賓等南方地區。

太魯閣族

  感恩祭時,會使用香蕉葉作為盤子。

  太魯閣語blbul balay,blbul語意「香蕉」;balay語意「真正的」,指該植物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香蕉,因此取名為「真正的香蕉」。

  果實可生食、做香蕉糕。腹痛時,可將果實火烤後鹽漬食用。燒傷時,可將腐蝕枝幹的皮揉碎後敷於患部,以布包紮。

  葉可包裹香蕉糕。

撒奇萊雅族

  祭司會用香蕉葉與靈溝通。祭司會以嘴含酒、吹向香蕉葉,若葉子如捲起一樣並顯現徵兆,代表這片葉子能與靈溝通。祭司也會使用葉子在病人身上搧,以治病。

  葉可保存食品、防止硬化,可包米糕、麻糬。

賽德克族

  果實加糯米攪拌蒸熟,可做emu(香蕉糕)。

  葉可作為肉的襯墊,族人會在葉上分肉。

  若香蕉樹無法再開花、生長果實,族人就會將它砍掉作為堆肥。

卡那卡那富族

  米貢祭時,會以小米、香蕉做成cunuku(麻糬),並以香蕉葉盛放食物。

  果實可食,或磨碎和小米做cunuku(麻糬)。

  腹痛時,可將果實切細後煎服,或以綠香蕉煮湯。蚊子叮咬時,用果皮內側塗抹,可止癢。

  葉可作為鍋蓋、鋪地的草蓆,或用來遮雨。莖剝除外皮抽絲後,可編成繩子。

  族人會用果實吸引果子狸。

西拉雅族

  吉貝耍部落的夜祭、孝海祭時,會以香蕉葉鋪於地上作為臨時祭壇,上面放置祭品。香蕉葉象徵船,以此紀念祖先成船渡海來台。祭典時,婦女會圍繞香蕉葉唱牽曲。

  日本時期,為了隱藏信仰,族人會將祀壺藏在五節芒叢中,並以不易腐爛的香蕉葉標示,以便日後找出埋藏地點。

  梗心、花蕊、未熟的青香蕉可煮食。

  葉可做雨衣。

  

【圖】香蕉。(林志忠拍攝,2023年9月)

參考文獻:
  • 「香蕉葉」、「香蕉樹」。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2021年10月。
  • 陳豐村等,《台灣原住民飲食植物圖鑑》,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5年。
  • 董景生、王光玉、林麗君,《綠色葛蕾扇:南澳泰雅的民族植物》,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2005年。
  • 黃啟瑞、董景生,《邦查米阿勞-東台灣阿美民族植物》,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2009年。
  • 王志強等,《走進西拉雅:西拉雅民族植物手冊》,台南:西拉雅國家風景區管理處,2011年。
  • 鍾明哲、楊智凱,《台灣民族植物圖鑑》,台中:晨星出版,2012年。
  • 張子孝等,《賽德克族(Tgdaya/Truku/Toda)民族植物》,南投:南投縣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2017年。
  • 何玉玲等,《台灣原住民族藥用植物彙編》,台北:衛生福利部,2018年。
  • 林瑞祥,〈太魯閣族民族植物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碩士論文,2018年)。
  • 邱碧華,〈Kanakanavu民族植物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年)。
  • 福定‧博海,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香蕉葉」條)。
  • Ohai Paney,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香蕉樹」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