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名】桃金孃科(Myrtaceae)
【學名】Psidium guajava L.
【別名】
拔仔、雞屎果、那拔、芭樂
【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至小喬木,株高1-11公尺。樹皮光滑,幼枝被毛,淡紅色。單葉對生,長橢圓形,長5-12公分,寬2.5-4公分,先端漸尖,全緣,中肋及側脈明顯,於葉背突起。腋生聚繖花序,花萼及花梗被毛,白色花冠4-5枚,具清香,雄蕊多數,花絲細長,雌蕊1枚。球形漿果,子房下位,萼片宿存。種子多數。
【分布】
栽培種。台灣分布於本島低海拔地區。
【性質特性】
含鞣質(tannin)、山楂酸(crataegolic acid)、阿江欖仁酸(arjgunolic acid)、槲皮素(quercetin)、異槲皮素(isoquercetin)、萹蓄苷(avicularin)、番石榴苷(guaijaverin)、金絲桃苷(hyperoside)、槲皮苷(quercitrin)。
可抑菌、消炎止血、收斂止瀉、驅蟲、解熱、潤澤肌膚,治痢疾、小兒消化不良、跌打損傷、糖尿病、制慾、風濕。
【原住民族語名】
阿美族
kiyafes[馬太安、太巴塱部落]
泰雅族
ibowatu
kodeyahusu
排灣族
vanatj [北排灣]
navatj[南排灣]
ljaves[東排灣]
djapac[高士佛部落][正與部落]
布農族
lapat[高山群、巒群、施武群]
lapatdanghas
lapatdanqas
卑南族
kulriyaves
魯凱族
navate
鄒族
kamae
賽夏族
rapowal
lapowar
太魯閣族
yabas
撒奇萊雅族
kayabes
賽德克族
quti rodux
拉阿魯哇族
hlavatʉ
卡那卡那富族
navatʉ
【生活使用】
食用。藥用。工具用。祭儀用。
阿美族
葉、果可實。
泰雅族
葉、果可實。
排灣族
巫師在祭祀祖靈等重要祭典時,會將豬肉放在番石榴葉上,以祈求病人平安。
番石榴樹皮與九芎極為相似,金峰鄉正興村族人稱之為djapac,北排灣族人稱之為vanatjs,東排灣族人則稱之為Ijaves。語言的差異表示番石榴是後期才傳入不同的排灣族亞文化系統。
葉、果可食。可治胃痛、腹部腫脹。葉沾鹽食用、煮湯飲用,或將根及木皮切碎後煎服,可治腹瀉。頭痛時,可將葉貼於額部。葉煎汁後洗眼,或以布沾煎汁敷於眼部,可治眼病。葉揉碎後貼於患部,可治腫瘍。葉於熱水中溫熱後貼於患部,可治神經麻痛。食用未成熟的果實,可治下痢。
木材細緻、具彈性,可做陀螺、弓、彈弓、吊桿。
布農族
葉、果可食。根、葉、種子可治腸痛。葉揉碎後混水服用,可治赤痢。葉或種子煎服,可治下痢。
魯凱族
用布沾葉的煎汁後敷於眼部,可治眼病。
鄒族
葉、果可食。葉煮汁飲用,或生食嫩葉,可治腹瀉、腹痛。芽嚙碎後服用,可治感冒。
賽夏族
芽搗碎加食鹽,取湯汁服用,可治腹瀉。芽生食可治腹瘍。食用過度會導致便秘。
太魯閣族
果可食。葉加鹽食用,可減緩胃痛。嫩葉可止血。
木材可做彈弓、陷阱吊桿。
賽德克族
賽德克語quti rodux,語意「雞的大便」。據說番石榴原本長在野地裡,因為鳥類啄食番石榴之後排出的糞便,雞排泄處就長出番石榴樹。
果可食。嫩葉加鹽巴搓揉後食用,可減緩肚子不適。
枝幹多且堅硬,可做小鋤頭、彈弓。
卡那卡那富族
果可食。
葉水煮,可退燒。葉水煮或和樹藤的葉子一起食用,可止瀉、治腹痛。
可做工寮的柱。
西拉雅族
果實可食。番石榴極早傳進台灣,並被南部的平埔族栽種食用。
【圖】番石榴。(林志忠拍攝,2023年9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