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9
名稱
  • M
    台灣海棗
  • H
    糠榔 khòng-lòng
  • T
    臺灣海棗 Tâi-uân
  • J
    こんろん
  • E
    Formosan date palm
族別
  • 21PAN 泛族群 Pan ethnic groups
分類
撰寫者

台灣海棗


【科名】棕櫚科(Palmae / Arecaceae)

【學名】Phoenix hanceana Naudin

【別名】

台灣糠榔、台灣桄榔、姑椰木、麵木、椌榔、桄榔、糠榔

【形態特徵】

  多年生常綠喬木,樹幹單生,三角形葉柄宿存於主幹。羽狀複葉,小葉堅硬,線形,先端棘狀,全緣,灰綠色,微反捲,葉柄基部具多對棘刺,葉鞘網狀,纖維褐色,先端扁平,下半部圓。肉穗花序腋生,單性花。果實橢圓形,綠色,成熟時橙黃色或黑色。

【分布】

  原生種。台灣分布於本島以及離島山丘與乾燥海濱,現栽培於台灣全島觀賞、綠化或行道樹用。

 

【原住民族語名】

排灣族

kanivun[台坂部落、高士佛部落]

qalivaug[石門部落]

撒奇萊雅族

alibel[撒固兒部落]

【生活使用】

食用。景觀用。工具用。

排灣族

  果實可食。

  葉片堅韌耐用,可做掃把。

  可作為綠化植栽。

噶瑪蘭族

  嫩芽可食。葉鞘可做蓑衣,葉可做掃把。

撒奇萊雅族

  材心可煮湯,味甜。莖可食。

  莖可做家具、蓑衣。

西拉雅族

  果實可生食,嫩芽可生食、炒食、煮食。

  老葉可做「糠榔帚」(掃帚)。

【圖】台灣海棗。(林志忠拍攝,2023年9月)

參考文獻:
  • 鄭漢文等編著,《排灣族民族植物》,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2005年。
  • 王志強等,《走進西拉雅:西拉雅民族植物手冊》,台南市:西拉雅國家風景區管理處,2011年。
  • 鍾明哲、楊智凱,《台灣民族植物圖鑑》,台中:晨星出版,2012年。
  • 嚴新富編著,《臺灣原住民族藥、食用植物數位內容典藏成果報告.2010》,屏東:原民會文化園區,2012年。
  • 嚴新富編著,《臺灣原住民族藥、食用植物數位內容典藏成果報告.2012》,屏東:原民會文化園區,2012年。
  • 巫曉涵,〈撒奇萊雅族撒固兒部落民族植物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