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名】薔薇科(Rosaceae)
【學名】Rubus croceacanthus H.Lév. var. croceacanthus
【別名】
虎梅刺、虎不刺、刺梅
【形態特徵】
蔓狀灌木,株高1.5公尺,分枝纖細,莖及葉具銳刺,密生黑褐色毛茸。葉互生,羽狀複葉,具長柄。小葉3-5枚,長卵形,先端漸尖或至銳尖形,葉基圓形,重鋸齒緣,葉背脈突起。總狀花序頂生,每花序花2-3朵。花萼5裂,三角狀橢圓形,外被密生剛毛,花瓣白色,5枚,卵狀橢圓形。聚合果球形,小核果多數,成熟時紅色。花期春季。果期春、夏間。
【分布】
原生種。台灣分布於本島海拔低於1000公尺地區,草原、路邊、荒地、河岸。
【性質特性】
性味澀、微苦、平,可清熱、止咳、止血、袪風濕,治倒經、喘咳等等。
【原住民族語名】
kamacal
homhom[秀姑巒群璞石閣部落]
排灣族
tjavuvuk[傀儡群]
tjavuvuq[台坂部落、高士佛部落、平和部落]
布農族
duli
dulimulas
mumulas-ikit
mumulas〔施武群〕
mulas
mumulac
卑南族
rungirung
魯凱族
tuuku
賽夏族
hilok
太魯閣族
pakaw
撒奇萊雅族
kamacal
賽德克族
pako rhenuk
【生活使用】
食用。藥用。祭儀用。
阿美語homhom,語意「果紅而甜」。
果實可生食,味酸甜。
鳥、獸、昆蟲、小動物會食用。
排灣族
排灣語tjavuvuq,語意「果實容易mavuq(爛掉)」。
果實可食。葉烤後,貼於患部,可治腫傷。葉煎汁後,將布浸濕、敷於患部,可治受傷。
鳥、松鼠會食用果實。
布農族
布農語duli mulas,duli語意「有刺的」,mulas語意「漿果」。
果實可食。小孩會將果實放在竹節內搗碎後沾來吃。葉與蒼耳、大葉萬兩金一同捶碎後敷於患部、以布包紮,可治神經痛、關節炎。
牛、羊會食用。
鄒族
果實可食。
賽夏族
果實為巫師驅邪祛病的法器。
賽夏語hilok,與草莓同名。
果實可食,為小孩的零食。
鳥類和動物喜愛食用果實,因此被族人作為陷阱誘餌。
太魯閣族
太魯閣語pakaw,語意「有刺的野草」。
果實可食。
賽德克族
果實可食。
鳥、動物喜愛食用果實。蜜蜂喜歡採食虎婆刺的花蜜。
西拉雅族
果實可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