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16
名稱
  • M
    民歌採集運動
  • I
    阿美族o lalowadan no pisa'opo^ to no finawlan a radiw
  • H
    民歌採集 mìn-kô-chhái-si̍p
    運動 yun-thung
  • T
    民歌 bîn-kua
    採集 tshái-tsi̍p
    運動 ūn-tōng
  • J
    民謡 みんよう
    採集 さいしゅう
    運動 うんどう
  • E
    Folksong Collective Movement
族別
  • 21PAN 泛族群 Pan ethnic groups
分類
撰寫者

民歌採集運動


概述

  「民歌採集運動」一詞,最早見於1968年(民國57年)史惟亮發表的〈臺灣山地民歌調查研究報告〉一文,指的是從1966年(民國55年)1月開始至1967年(民國56年)8月為止的一系列全台民歌的採錄活動。但今日論及此運動,則包含民歌採錄之前的準備與後續部分,時間也從1965年(民國54年)「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的成立開始,延續至約1971年(民國60年)各項活動的消聲匿跡為止。事件範圍包含對於全台民歌的採集、整理、研究、創作、宣導、教育、比賽等層面之系列活動。

  運動領導者是兩位留歐回國的青年學者史惟亮與許常惠,二人後來都成為台灣音樂領域的重量級人物。此運動是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由國人自行發起的大規模音樂採集活動,是國人對於台灣本土文化自覺的開始,採錄約有兩千多首的樂曲,不但記錄了當時的傳統音樂與部落歌者,許多歌謠中的歌詞,更反映了當年的在地生活與人文社會。對於勾勒當時台灣地方聚落樣貌,以及日後的音樂研究與文化復振,都提供了珍貴的素材。

始末與經過

  1962年(民國51年),史惟亮參加維也納音樂節活動,見當地人對於自身音樂的喜愛,沈痛地於6月21日《聯合報》發表文章,問及「我們需不需要有自己的音樂?」而此文於同年7月,獲得當時已從法國回台的許常惠以〈我們需要有自己的音樂〉回應。1965年(民國54年)史惟亮返國後,成立「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史、許二人開始發起全台民歌的收集。在時間與機緣下,配合各族群的活動,有救國團的支持為後盾,史、許二位領導者,帶領著一群年輕人,對於全台各地進行了多次的音樂採集,而這其中,以1967年(民國56年)7月下旬至8月初的採集,因新聞媒體的曝光,不斷有相關報導,讓活動受到了高度的矚目。

  活動的主要參與者,除發起的史、許二人,採集樂曲數量較多的,尚有李哲洋與劉五男,二人在1966年(民國55年)進入賽夏族,以及於1967年(民國56年)5月對於東岸阿美族、卑南族、東岸排灣族等進行了大規模聲音採錄。而7月下旬至8月初曝光度最高的一次採集,參與者除了史、許,還有主要參與東岸採集的葉國淦與林信來,以及參與西岸採集的徐松榮、呂錦明、丘延亮、蔡文玉等人。東隊主要採錄原住民音樂,西隊的採集,則有大量的漢族傳統音樂,也兼錄西部的原住民音樂。另在此之前參與的錄音者,還有范寄韻及侯俊慶,之後則有張大勝、陳茂萱、駱維道、陳隆等人的姓名被留下。

  此後因政府未再支持,音樂圖書館、調查經費、比賽活動等在經費上陷入困境,而於1971年(民國60年)後未再見相關報導。但1977年(民國66年)史惟亮過世後,許常惠有感傳統音樂的急遽消逝,於1978年(民國67年)再次發起第二次的大規模全島民歌採集,因此1960年代後半期的整體事件,以「第一次民歌採集運動」命名,1978年(民國67年)的採集則以「第二次民歌採集運動」做區隔而為人所熟知。

結果與後續影響

  此批資料,曾進行了4份拷貝,分為4處保管,一份拷貝今已不知去處,其他3份分別由史惟亮、許常惠、以及曾以大量資金資助此活動,並與史惟亮友好的德國「華歐學社」(後來之德國波昂東亞研究院)歐樂思神父所保有。但因政治因素以及史惟亮的早逝,加以台灣氣候潮濕,資料多次輾轉搬遷等因素,日後僅極少數公諸於世。許常惠手中之資料,於其過世後,由吳榮順透過「許常惠教授民歌採集運動時期歷史錄音還原計畫」以及《重返部落.原音再現:許常惠教授歷史錄音經典選一》(2010)再次呈現於世人面前,但其所保留的第一次民歌採集資料卻並不完整。直至2013年(民國102年),從德國東亞研究院退休的歐樂思神父,將當年史惟亮交給他的56捲盤帶送回台灣,才讓第一次民歌採集運動的成果,全數回到台灣。

  德國東亞研究院的資料,在經過數位化之後,開始進行研究。2017年(民國106年)呂鈺秀為國立傳統音樂中心台灣音樂館進行民歌採集運動五十週年的策展,東亞研究院的這批館藏,漸為國人所認識。而呂鈺秀所帶領的學生團隊,更進入部落,對於當年的音樂歌詞進行翻譯,尋找歌者的後代建立歌者生命史,並鼓勵部落再次傳唱這些傳統歌謠。

  大量與幾乎遍及全島的音樂採集,不但保留了許多即將消逝的傳統音樂聲響,對於日後各部落復振其地方傳統音樂,因有所本;透過此次錄音所記載的歌者姓名,對於重建部落音樂史,提供了可能性,並透過這些聲響,發掘了許多民間樂人,包括例如賴碧霞、徐木珍、陳達、吳知尾、郭英男、陳實等人,都是日後台灣傳統音樂界的中堅人物。

相關文化資產與研究概況

  德國波昂東亞研究院資料經過數位化之後,分別保存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數位典藏中心、中央研究院、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台灣音樂館等處,而盤帶原件則收藏於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至於經過歌詞翻譯、歌者調查以及聲音修整後的歌謠,則以專輯形式陸續出版,以採集年份分別有《聽見1966》的五峰鄉賽夏族(2021),以及《聽見1967》的長光部落(2020)、第三屆全省客家民謠比賽(2022)、寒溪村泰雅族(2022)、馬蘭阿美族(2023)、高士排灣族(2023)、牡丹排灣族(2024)、卑南族巴布麓.南王.初鹿.知本.下賓朗(2024)、以及紅頭村雅美(達悟)族(2024)等9張專輯問世,出版並在陸續進行中。

  至於錄音數量方面,由於盤帶上方的紀錄表曲目顯示,與實際樂曲聲響部分有所出入,有些僅有文字紀錄卻無有聲樂曲,有些有有聲樂曲卻無文字紀錄,加上帶回部落族人聆聽後認為,有些曲子為兩曲或三曲連唱,有些為唱錯重唱,有些並未唱完,有些是酒後隨便亂唱,歌詞並無意義,有些是整場法會或遶境時的錄音、有些是精華版選集……。以上種種原因,讓錄音首數的認定上,在尚未完全進行研究之前,未能有一準確數字。以目前進度,粗估約有兩千首的有聲樂曲數量,以及大約數量的文字記載曲目。但因為這批資料,乃史惟亮1968年(民國57年)再次出國之前的錄音,之後的錄音以及中間的闕漏處,仍有待日後一手資料的出現。

參考文獻:
  • 史惟亮,《論民歌》,台北:幼獅書店,1967年。
  • 許常惠,《追尋民族音樂的根》,台北:樂韻出版社,1987年。
  • 廖珮如,〈「民歌採集」運動的再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 洪嘉吟,〈一九六O年代臺東長光阿美族音樂研究——以《歐樂思—史惟亮檔案》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