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226
名稱
  • M
    命名制度
  • I
    阿美族mipangangan
    汶水泰雅sumiralu'
    排灣族papungadan
    魯凱族tasunaganaganane
    萬山魯凱tapapia’edha poalrace ocao
    鄒族tos'ongko
    賽夏族kaspengan
    太魯閣族gaya tmhangan
    賽德克族gaya tmngayan
    拉阿魯哇族siparuangahla
  • H
    安名制度 ôn-miàng-chṳ-thu
  • T
    命名 bīng-bîng
  • J
    命名制度 めいめいせいど
  • E
    Naming System
族別
  • 21PAN 泛族群 Pan ethnic groups
分類
撰寫者

命名制度


一、概要

各族在命名時間上多半集中於嬰兒出生後的數天至數週之間,部分族群會延後至臍帶脫落、滿月,甚至幼兒健康穩定後才命名,也有出生即命名,或是根據性別決定命名時機的情況。由何人命名則依各族而異,多數由父母、祖父母、家中長輩或家族特定成員擔任命名者,也有採由父母雙方協議、限定性別的親屬命名,或是經由竹占、巫師指示等儀式決定者。

名稱來源大多以襲用祖先名字為主,有些族群會加上氏名、父名或母名以資區別,也有根據出生情境、自然事物、父母特質或社會地位而命名者。部分族群另有自創新名、取綽號、使用流行語或外來詞彙的習慣,亦有正名與副名的制度。

命名禁忌主要包括不得與父母或兄姐重名、不可使用負面意涵、敵人或死亡相關詞語,有些族群嚴格避諱直呼本名,另外也有因病或不幸事故而改名的習俗,或是以動物、草葉之名暫稱,以避忌不祥。

二、16族各族的命名規則

阿美族

1本族在慣例上男性沿用祖父的名字,女性則沿用祖母的名字。為了區別社內同名不同人的情形,男性採用父親的名,女性採用母親的名,或是沿用父母之中比較容易稱呼的名字(A69、A165、B138-139、B183、B196-197、C68-69、D241-249)。也有使用嬰兒出生之時的景象命名,或以出生地或其他地名、嬰兒的外形特徵、或者沿用以物取名(A68、A165、B231、C192、D241-249)。較為特殊的取名方式是選用夢境或者妖魔所忌諱的命名,但都是給予體弱多病的小孩(A68、A165、D241-249)。當名字選定之後,會透過竹占決定是否使用這個名字(D241-249)

2兒女出生即命名(A68、B196-197、C68-69),也有等嬰兒會爬走才會取名(A68、C192)。一般取名之後不會設宴慶祝(A165、B138-139)

3選擇名字是祖母的職責,若祖母已故則由祖父進行,無祖父母則由母親命名,鮮少讓父親取名,只有少數番社會讓父親命名(A68、A165)。也有讓母親負責(B183、C192)、父親(C68-69)或者番社內其他人負責。(B49)

4本族沒有姓。通常男性沿用其父之名,女性則沿用其母之名,也有父名難稱呼時採用母名、母名難稱呼時沿用父名的例外情形,以此名自稱或他稱(A68、A163、C68-69、C192)

5但也有人忌諱與父母、兄姐同名(D241-249),也忌諱帶有負面意涵的名字作為名字使用(D241-249)

6本族有使用綽號的習慣(A68、B49),會依據本人的外貌、特異性質而取(A68、A165、B49)。綽號並不會單獨稱呼,而是附加在名字之後(B49、C68-69、C192),也有放置在名字之前(C192)

7本族改名必須要透過巫師進行竹占後,方可更改(B49、B196-197)

參考資料:

A《番族慣習調查書 第二卷 阿美族 卑南族》頁68-69、163、165。

B《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二冊 阿美族》頁49、138-139、183、196-197、231。

C《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一冊 阿美族南勢蕃 阿美族馬蘭社 卑南族卑南社》頁68-69、192。

D《台灣番族慣習研究 第四卷》頁241-249。

 

泰雅族

1在嬰兒出生後2-3天(B181、B183-B184)、出生後5-10天(C97-101)、臍帶脫落後到1-2個月內(A142、B182)、出生約4個月後(C97-101)、成長至3-4歲時或者年滿20歲(B182)才正式取名,需要看各番社的情況而定。

2命名會由父母協調決定,名字由來有沿用祖先之名(D241-249)、選擇順口的名字為主(B181、B183-184、D241-249)。通常是請其他長輩為小孩命名(A142、B182、C97-101),或者由母親(B180、B182)或父親(B182)單獨取名。取名的規則並無限制,大多會根據性別取名,如男嬰沿用祖先中較勇猛者之名字,女嬰則以太陽、蟲類、樹木及草類之名為名(C97-101、D241-249)。也有一說認為男女名字雖有別,但並不代表男性的名字就是剛強,女性的名字就是柔弱,上述區別是依據自古傳承的習俗而定(A142、B184、D241-249)

3未取名的男嬰稱為yuha’、yabut;女嬰稱為yugoy、yagih(C97-101)

4男嬰本名之後附加父親的名字,而女嬰則會附加母親的名字(B180-183)。若是遺腹子則會附加父親名字(B182、C97-101)。也有附加父親名字和祖父名字的情形(B184)

5命名多是根據古代流傳的事物,如植物、動物、器具、自然現象或抽象名詞,也有現今已不明其意的(A142、B182、D241-249)

6本族也有使用漢人、日本人的詞彙命名,例如wilang畏人、tohui土匪、tayluw大老、sayhu職工、tayjin大人、tayring支那兵、nipong日本等命名。但只用於男性,未有女性以漢語及日語命名的紀錄(A145、A183)

7本族不作為名字使用的詞彙有親族名稱、人體名稱、數詞、男女關係的詞語、與負面事物相關的用詞(A144)

8本族並不忌諱使用祖父母、高曾祖父母、伯叔父母的名字,即使這些親族現存於世,但忌諱與父母或兄姐採用相同的名字(A145、D241-249)

9本族有取外號的習俗,這是為了稱讚其品行,而由親族或他人為其取外號(A145、C97-101),但不能在本人面前稱其外號,違反者須以1-2件珠裙賠罪(C97-101)

10本族認為人會因為取了美名而容易被靈補抓(A145),也有認為名字取太好會不易養育,所以使用較為不好的名字(B182、C97-101、D241-249)

11本族不常改名,若因久病未癒或遇到不幸的事情,可詢問巫師能否更改名字(A145、B181-183、C97-101),也會請父母決定。

12若父親生病或死亡,通常會改加母親的名字。但也有父親過世後,卻因為名字念起來順口而繼續沿用的情形(B181)

13本族新生兒如果體弱多病,便不會立刻命名,而是先以草、葉、石頭等名稱暫時稱呼,這是因為貿然取名可能會冒犯神明而遭奪取性命,待孩子健康長大才會正式取名(B180、D241-249)

參考資料:

A《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一卷 泰雅族》頁142、144-145、183。

B《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五冊 泰雅族 前篇》頁180-184。

C《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七冊 泰雅族 後篇》頁97-101。

D《台灣蕃番族慣習研究 第四卷》頁241-249。

 

排灣族

1嬰兒會在出生當天(B171-211)、臍帶脫落之後(A197、B171-211)、出生後10-20天內命名(B171-211),或是在生產的祈禱儀式結束後取名(B171-211)。也有說法是根據性別而決定命名的時間,如男嬰會在出生後第五天,女嬰則會在出生後第三天(B171-211)

2由父母、雙親祖父母或是頭目命名(A197、B171-211)。也有第一胎是母親命名,第二胎以後由父親命名的情形(B171-211),少數會由兄弟姐妹商量(B171-211)。較為特殊者是父母各自為嬰兒取名,所以會有2個或4個名字的情況(B171-211)

3若遇到初生嬰兒在取名前生病,或者前一胎夭折,則會延後1個月或1年才命名(B171-211)

4名字的選擇方式有兩種,第一是取自古流傳的名字,第二則是取新名,本族多依循前者,後者較少(A197、B171-211),但也有因早產而命名為’una(旱田)的情況(B171-211)。也有根據嬰兒出生前發生的事來決定(B171-211),或是使用頭目的名字(B171-211)

5繼承先人名字的取名方式可分成兩類,第一類是取自祖父母、叔伯父母的名字,為該家系流傳的名字;第二類則是本族流行的名字。本族取名,多是依循第一類(A197、B171-211),用意在於令嬰兒記住先人的善舉和偉業(B171-211)

6取新名則是根據出生時所發生的事件來命名(A197)

7本族禁止與父母親、兄姐使用相同名字,平民也不得使用頭目家系中傳承的名字(A197)

8若是因為生病而改名,會事先詢問巫師,如詢問的結果是因遭遇惡靈而患病,則會改名。但是改名在本族中實屬罕見(A197、B171-211)。也有由父母共同商議後更改名字的情形(B171-211)

參考資料:

A《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五卷 排灣族 第四冊》頁197。

B《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八冊 排灣族 賽夏族》頁171-211。

 

布農族

1命名會在嬰兒出生後隔月、半年、一年、臍帶掉落後、生產當日夫妻的夢都是吉兆,或是稟報祭儀中擇日決定,並沒有嚴格的時間規定(A132-134)

2嬰兒尚未取名前都會稱為vava、kumukumu、kukumu(A132-134)

3通常是由母親、父親、家中長輩、夫妻共同命名(A132-134)

4長子沿用祖父的名字,長女沿用祖母的名字,次女、次子則會沿襲伯叔父母的名字(A132-134、B241-249)。也有借用本族成功人士的名字(A132-134、B241-249),或是使用美好的用詞為孩子取名(A132-134、B241-249)

5取名時,會有進行取名儀式(A132-134),或者是進行竹占,決定是否使用這個名字(B241-249)

6若幼兒經常生病,則會請家中夢到吉兆者或巫師為孩子改名(A132-134)。當巫師改名結束後,必須要備酒宴感謝巫師(A132-134)。也有改名不舉行任何儀式的情形(A132-134)

7本族有取綽號的習俗(A132-134),但禁止在當事人面前稱其綽號(A132-134)

8如第一胎由母親取名並且不幸夭折,第二胎則由父親取名;若仍發生夭折的情況,則第三胎會父母共同命名(A132-134)

9家中若有兩人同名者,年長者的名字後加daingaz,表示「大」;年少者的名字後面cikis,表示「小」(A132-134)。同社中若有兩人同名,男性後面加妻子名字,而女性則會加上丈夫名字(A132-134)

參考資料:

A《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六冊 布農族 前篇》頁132-134。

B《台灣番族慣習研究 第四卷》頁241-249。

 

卑南族

1本族的姓氏是源於居住地和其他象徵(A309)

2本族的姓氏是為了明確血親的關係,隨著人口繁衍,使得宗族的辨識變得困難許多。(A309)

3嬰兒出生約5天後就可命名,最遲會在出生2個月後(A311),也有無時間限制的情形(B288-289)

4由祖母為嬰兒取名,包括母親在內的家屬不會干預(A311、B288-289)。家人一般不會在意名字的選擇,但若是家人疏忽命名時,親屬根據其想法選擇名字再加以勸說(A311)。也有一說當祖母選定名字後,會以竹占決定(B288-289、C241-249)

6本族不會使用本名,直呼其名會顯得不尊重對方,平時只有尊親屬對卑親屬時才會稱呼本名(A312)。在官方紀錄中,通常也是使用綽號作為辨識之用(A312)

7本族的擇名法多沿用家祖的名字,尤其忌諱部落內外有同名的情形(A312、B288-289、C241-249)。第二則是假借事物命名。第三則是以景況命名,但較為罕見,一般擇名通常是以第一種方法為主(A312、B288-289、C241-249)。此外,也有使用新的事物來命名(C241-249)。較為少見的情形是採用負面的外貌特質(C241-249),以及美好的事物來命名(C241-249)。本族取名相對謹慎,不會使用帶有貶低性質的用詞作為名字使用(C241-249)

8稱呼本名相當謹慎,較常使用綽號、敬稱,或是職業名來代稱。只有兒童才沒有綽號,若成年人沒有綽號,會被認為是未成年(A312)。若稱呼他人時不使用綽號,而是直呼其名,會被視為挑釁行為(A312)

參考資料:

A《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二卷 阿美族 卑南族》頁309、311-312。

B《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一冊 阿美族南勢蕃 阿美族馬蘭社 卑南族卑南社》頁288-289。

C《台灣番族慣習研究 第四卷》頁241-249。

 

魯凱族

1嬰兒會在出生後第4天命名(A171-211)

2命名多選用父母或雙方祖先的名字(A171-211)

3即使當面稱呼他人綽號,也無須賠罪(A171-211)

參考資料:

A《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八冊 排灣族 賽夏族》頁171-211。

 

鄒族

1嬰兒出生後,就立刻命名(B67-68)

2命名大多由家中老人負責(B67-68),或由母親負責(B73)

3本族命名的方式是取自祖先流傳下來的詞語,但是數量較少也相對固定,所以同一家內常有同名者。雖然會重複使用,但是不會取和父母親或兄姐相同的名字(A116、A118、B67-68、C241-249),也會有少數的番社會使用和父母同樣的名字(C241-249)

4本族為區分同名者,會在名字之後附加父親或母親的名字(A114)。由於本族是大家庭制,父母親可能來自同一家族,導致同名情形,此時會有一部分孩子襲用父名,其他孩子襲用母名(A114)

5本族名字之後除了添加父母親名字外,還會加上詞尾ana,並且前置冠詞’e。’e是目前不存在的物名之所有格,屬於冠詞。例如’uongʉ為yavai之子,則稱’uongu ’e yavaiana(A114)

6本族使用的名字有限,添加父母名字後也常有同名情形,因此會有複名添加家名(氏)的習慣以便區別(A114-115、A118、B67-68)

7每人僅有一名,不會有出現兩個名字的情況(A115)

8不論任何情況,本族都不會變更名字,但有些名字在幼時會簡化稱呼。如moe’o 稱mo’o、faisu稱paicu(A115)

9也有將斥罵殘障者或惡人之語添附於其人名下的現象,稱為tos’ongki。例如有名為pasuya者,曾竊取他人的猴肉,則會喚其為pasu’e nghou,nghou是猴子之意(A115)

10氏的選擇有4種情形,第一種是取本家之氏,如yulunana家的分派仍稱yulunana。第二,是取創立者的名字,如yavai所創之家稱為yavaiana。第三,為紀念祖先之戰功,取祖先所打敗的敵人之名,如yakumangana家係為tosku家的分派,其祖先曾經出草ishbukun番,打敗敵番勇將yakumon,因而以其名為氏名。第四,取祖先原屬族的名或社名。第三和第四較為罕見,而第一和第二的選擇方式比較多(A119)

參考資料:

A《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四卷 鄒族》頁114-116、118-119。

B《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三冊 鄒族 阿里山蕃 四社蕃 簡仔霧蕃》頁67-68、73。

C《台灣番族慣習研究.第四卷》頁241-249。

 

賽夏族

1本族都會在名字之後加上父名,以便區分同名者(A78、B17-18)

2本族有表示男系血統的姓,但並不加在名字上使用(A78)

3嬰兒的名字會在出生後約4-5天(A80),或是10天左右(B17-18),由父親的姐妹或同姓的女性來命名。母親和外親不得為子女命名,即使是同姓的男性也不得為嬰兒命名(A80)

4本族不允許嬰兒取和父母親或兄姐相同的名字(A80),也不取被敵人馘首、被蛇咬死者的姓名(A80、C241-C249)

5各姓皆有自祖先流傳下來的名字,可用來為後代命名,稱為’arasen ka raro:o’,意即讓人拿走的名字,也可以稱為紀念名,並無特別意義。這些名字可以分成男性和女性(A80、B17-18、C241-249)

6當各家族的名字使用完畢後,才會選擇其他名字替代(A80、C241-249)

7當兒童多病,人們會認為該名字不祥,便會將其送至他姓之家,請求得到改姓祖先的名字。本族改名的現象只限於改名者一人,其後代子孫皆不在改名之列(A82)

8本族也有取綽號的風俗,但只限男性。通常是趁人失言或是失策時,旁人一時詼諧而冠上的名字,族人稱此為kapririyan,即玩笑之名,以區別kapraro:o’an,即本名(A82)

參考資料:

A《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三卷 賽夏族》頁78、80、82。

B《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八冊 排灣族 賽夏族》頁17-18。

C《台灣番族慣習研究 第四卷》頁241-249。

 

雅美族

1本族每人都有正名manuma yalay、副名sain no yalay兩個名字。嬰兒出生後2-3天內,由父親或祖父命名(A918),並在產後的當天或第二天舉行命名儀式。命名儀式會邀集父母雙方的近親,於父家殺雞或豬宴請賓客,以示慶賀。但若是嬰兒並不好養,可能夭折時,則可於一星期後才命名,此時所取的多半是比較少見的名字(A915、A918)

2命名時,通常會同時決定正副兩個名字,有時先取正名,2週歲前後再取副名。正名是經常使用的名字,副名只是以備不時之需,例如有同名之親屬死亡,為避諱正名而呼其副名,或者廢正名而以副名為名,此時的名字稱為anisa no yalay。普通所用的名字都是正名,副名使用的範圍甚狹(A918)

3本族幾乎沒有一套傳統的名譜,沿襲舊名的例子很少,襲祖名也只是偶爾出現。此外,名字大多男女可以互用,族名制是親從子名制(A916)

4本族的每個名字均有其特殊的動機和意涵,且有一顯著的傾向或特徵,以誇示財富或父親綽號為主。例如根據宅地位置而得名、根據親屬多寡而得名、根據財富而得名,或是根據父母之德性、技能、體能、體型、經驗而取名者,也有取自天候等其他事項命名或外來名者(A918-919)

5有子嗣者,旁人會改稱呼其為某之父或某之母,自己的名字暫時被隱而不用(A917)

6本族迎來第一個出生的子女後,即被稱為siaman或sinan kua,即為某人之父或某人之母的意思(A916)。而迎接第一個孫子女時,即改稱為siapun-kua,即為某人之祖父或祖母之意(A916)。如果有了曾孫,則改稱為siapun-kotan;成為高祖時,則再次改稱siapun-lugui(A917)

 

參考資料:

A《重修臺灣省通志 卷三 住民志同冑篇 第二冊》頁915-919。

 

邵族

1本族孩子出生後即命名,採祖孫同名(A106)

參考資料:

A《日月潭邵族調查報告》頁106。

 

噶瑪蘭族

1本族採襲名制,有固定的名譜,名字有性別之分,以與親之親,和親之第一旁系同名為常則(A2-3)

2噶瑪蘭人常見的專有姓氏包括偕、潘、吳、胡、振、朱、劉等。其中「偕」源自長老教會的馬偕牧師;「潘」則與「番」有關;「吳」則是承襲吳沙的姓氏。採用襲名制,祖孫同名(A2)

參考資料:

A《宜蘭地區漢化的噶瑪蘭族初步調查》頁2-3。

 

太魯閣族

1初生嬰兒不分男女皆稱pihiq(A63)

2嬰兒出生後的5天內便會命名(A64),或是出生10天左右進行(A63)

3主要由父親負責命名,也會讓母親和祖父等參與討論。(A64)

4命名的方法會取自祖先的名字、古今勇者的名字(A63、B241-249),或是根據性別命名,如女性會使用祖先的名字,而男性則會選擇當時的流行用詞(A64)。男嬰較為體弱者,則會使用女生的名字(A63)

5男女的名字有別(A63),但也有長男和長女採用祖父母的名字,次男和次女採用曾祖父母的名字的情形(A64)

6名字之後都會附加父親或祖父的名字;若父親往生,就會改為母親的名字,以便區分同名者(A63-64)

7若第一胎夭折,第二胎就會取女孩的名字;男嬰也採用相同的方法(A64)

參考資料:

A《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四冊 賽德克族與太魯閣族》頁63-64。

B《台灣番族慣習研究 第四卷》頁241-249。

 

撒奇萊雅族

未蒐集到相關習俗。

 

賽德克族

1嬰兒出生10-15天即可命名,或者延長至一年後才命名(A73-75)。也有出生3-4個月後,逢人便笑時即取名的情形(A73-75)

2命名的規則多是沿用家族長輩的名字(A73-75、B241-249),也有使用新的名字(B241-249)

3若孩子相繼夭折,為新生兒命名時便會使用狗、貓、猴、豬或其他無意義的名字暫時稱呼,當孩子順利長大時才會取正式名字(A73-75)

4命名多是母親負責。由母親撫養長大,或父親已經離世者,則會將母名附加在後,否則通常是附加父親的名字(A73-75)

5罹患病患者可以請示巫師,以便改名,或者使用動植物名來稱呼(A73-75、B242-249)

參考資料:

A《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四冊 賽德克族與太魯閣族》頁73-75。

B《台灣番族慣習研究 第四卷》頁241-249。

 

拉阿魯哇族

1「名」稱為nganái,是必要的事物,所以當嬰兒產下數天後,父母就會為其命名(A115、B146-147)。本族能使用的名字相對固定(B146-147)

2本族命名的方式有兩種,第一是選擇祖先流傳下來的詞語,第二則是不能和父母或兄姐擁有相同的名字(A116、A118、C241-249)

3本族有使用氏,即家名的紀錄。取氏名的方法是使用創立者的名字。例如,yavai所創之家稱為yavaiana,saubu所創之家稱為saubuana(A119)

4本族大多是襲用父名,惟年幼喪父、由母親養育時,才沿用母名(A114)

5本人名字後附加父母親的名字時,不需要添加詞尾和任何冠詞(A114)。也有不附加父母親名字的情形(B146-147)

6命名不會舉行任何儀式(B146-147)

7本族有取綽號的習俗(B146-147)

參考文獻:

A《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四卷 鄒族》頁114-116、118-119。

B《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三冊 鄒族 阿里山蕃 四社蕃 簡仔霧蕃》頁146-147。

C《台灣番族慣習研究 第四卷》頁241-249。

 

卡那卡那富族

1當嬰兒產下數天,或是滿可以飲食的週數時,父母才會為嬰兒命名(A115、B196-197)

2本族命名的方式,通常會選擇祖先流傳下來的詞語,同時不能和父母或兄姐同名(A116、A118、B197-197、C241-249)

3本族有使用氏,即家名的紀錄。取氏名的方法是使用創立者的名字。例如,yavai所創之家稱為yavaiana,saubu所創之家稱為saubuana。另外也會取祖先原屬的族名或者社名(A119)

4本族大多是襲用父名,惟年幼喪父、由母親養育時,才沿用母名(A114)

5本人名字後面附加父母親名字時,不需要添加詞尾和任何冠詞。本族對於正名與附名的概念相對模糊,添加附名是為方便辨識(B196-197)

參考文獻:

A《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四卷 鄒族》頁114-116、118-119。

B《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三冊  鄒族 阿里山蕃 四社蕃 簡仔霧蕃》頁196-197。

C《台灣番族慣習研究 第四卷》頁24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