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要
根據文獻資料,除魯凱族、邵族、噶瑪蘭族、撒奇萊雅族未蒐集到穿耳的紀錄,其他12族皆有穿耳的習俗。
各族普遍有穿耳習俗,男女多半皆會穿耳,但有些族群男性較少穿耳或只限特定情況下穿耳。穿耳的年齡大多集中在嬰兒出生後不久至10歲左右,部分族群會在特定年齡階段進行。穿耳的方法多以針或縫衣針穿刺耳垂,並以木芯、竹片、稻草或線材留置孔洞,使耳洞逐漸擴大,以便佩戴耳飾。耳飾材質多元,包括竹子、木頭、白銅、黃銅、玻璃、貝殼及自製的玻璃珠等。部分族群穿耳時會使用生薑摩擦耳垂,或是選擇於冬季穿耳。有些族群的成年男性,只有在獵得首級或完成特定儀式後,才佩戴耳飾。
二、16族各族的穿耳習俗
阿美族
1.本族女性皆有穿耳洞的習慣,以便佩戴耳飾(A75、B55-B56、C356-C357)。而男性則有穿耳(A75、B55-B56、C356-C357)和不穿耳朵、不佩戴耳飾的情況,需視所屬的社是否有此風氣(A201、C356-C357)。
2.嬰兒出生後一周內或一個月後(A75),也有到3-10歲時候(C356-C357),就可以穿耳洞(B235)。
3.穿耳洞的方法是用柚樹或者針的枝刺來穿耳洞(A75)。也有以削成細針般的竹片來穿耳,現在則以銅線作成環狀,利用其兩端相接處夾住耳朵,數日後就會自然地穿出耳洞來(B235)。
4.耳飾通常為竹子(A75)、coso(A75)或者白銅製品(A201)。
參考資料:
A《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一冊 阿美族南勢蕃 阿美族馬蘭社 卑南族卑南社》頁75、201。
B《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二冊 阿美族》頁55-56、235。
C《台灣番族慣習研究 第一卷》頁356-357。
泰雅族
1本族稱穿耳為prahan(A78-81)。
2本族男女會在5-12歲(A78-81、B126、C244),也有在出生後不久(B126),也有不限制年齡者,就進行穿耳洞,以佩戴耳飾(A78-81)。
3穿耳的方法,是將地瓜貼在耳朵背面,從正面用縫針穿耳,並穿入茅草莖或細的竹木,也會穿麻線,其後隨著時日漸次增加草莖或竹木數量,直到洞變大到能嵌入竹管為止(A78-81、C244、C247)。
4男女未婚嫁前皆佩掛耳環,但是男子婚後即取下,唯有女人經常佩掛(C244)。
5進行穿耳洞的時間,大多是選在酷寒的季節,以便利用雪冰敷耳朵(A78-81、B126、C244、C248-249)。
參考資料:
A《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一卷 泰雅族》頁78-81。
B《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七冊 泰雅族 後篇》頁126。
C《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五冊 泰雅族 前篇》頁244、247-249。
排灣族
1本族有穿耳的習慣,認為穿耳之人皆屬勤勞、誠實者(A283),耳朵穿孔是為了施加裝飾(A279-280)。
2本族會在嬰兒出生後的數十日或1-2年後就行穿孔(A279-280)。女性穿耳較多,男性較少(B213)。
3穿耳的方法,有先以針貫穿耳朵,再通線並留在耳洞內,之後勤加更換,最後施裝耳飾(A279-280)。
4本族會佩戴的耳飾有耳鉤、耳板、直徑約1寸的鉛板等(A279-280、B213)。
參考資料:
A《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五卷 排灣族》頁279-280。
B《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八冊 排灣族 賽夏族》頁213。
布農族
1本族會在嬰兒出生不久,或年滿1-2歲才穿耳(A151、A153)。
2穿耳的方法是以針線穿刺耳垂,並將線留在耳洞(A151、A153)。
參考資料:
A《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六冊 布農族 前篇》頁151、153。
卑南族
1本族女性有穿耳的習慣,以便佩戴耳飾。男性一般不會穿耳(A356-357)。
參考資料:
A《台灣番族慣習研究》頁356-357。
魯凱族
未蒐集到相關習俗。
鄒族
1本族男女都有穿耳的習慣(A92)。
2本族在年滿2-3歲時就會穿耳(A92、B78)。
3穿耳的方法是先揉熱耳垂,使用柑橘類的樹枝刺進耳朵,之後穿進皮繩或竹片,使其形成洞口,以便佩戴裝飾(A92、B78)。
參考資料:
A《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四卷 鄒族》頁92。
B《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三冊 鄒族 阿里山蕃 四社蕃 簡仔霧蕃》頁78。
賽夏族
1本族稱穿耳為mobasah(A48)。
2本族男女會在出生後5-6個月後,或年滿10歲左右穿耳洞(A48)。
3穿耳的方法,是以線針貫穿耳朵中央,拿掉針只留下線。經過1個月後,拔掉線,再用同一方法貫穿較粗的線。再1個月後,反覆同樣的方法,使耳洞逐漸擴大,直到能箝入茅莖或竹管為止,以便在耳孔戴上各種耳飾(A48)。穿耳時也有取霜抹在耳垂以便冷卻,或用生薑摩擦耳垂,然後以針穿孔,並取一條線穿過耳洞(B31)。
參考資料:
A《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三卷 賽夏族》頁48。
B《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八冊 排灣族 賽夏族》頁31。
雅美族
1本族從前有男女都有穿耳洞的風俗,但現今僅剩女性(A20、A86、A112)。通常在小兒祭時進行(B945)。
2本族女性仍有穿戴耳飾的習慣,於耳垂穿小孔後穿上麻線,綁上用鸚鵡螺貝殼做成的圓形耳環(A20)。
3雖然本族男性已不佩戴耳飾,但仍可看出曾有穿戴耳飾的文化,且保留著穿微小耳洞的習慣(A20)。
參考資料:
A《紅頭嶼研究第一本文獻》頁20、86、112。
B《重修臺灣省通志 卷三 住民志同冑篇 第二冊》頁945。
邵族
未蒐集到相關習俗。
噶瑪蘭族
未蒐集到相關習俗。
太魯閣族
1本族男女都會在1-2歲時穿耳(A83)。
2穿耳的方法,是以地瓜頂住耳垂背面,再以縫衣針或磨尖的銅線從正面穿刺。刺穿後,先以麻線貫穿,再依次嵌入較細的茅、竹,好讓耳洞逐漸擴大。待可插入直徑約3-4分的竹管時,便不再擴大耳洞(A83)。
3女性會佩戴pgagu、brikug等耳環,未婚男性則會佩戴三角形耳環(A83)。
參考資料:
A《蕃族調查報告 第四冊》頁83。
撒奇萊雅族
未蒐集到相關習俗。
賽德克族
1本族男女都有穿耳的習慣(A86)。
2本族會在出生後4-5天內進行穿耳(A86)。
3穿耳的方法,是以針穿耳洞,貫穿後把黑線留在耳洞(A86)。
4女性會佩戴耳環,男性則會在獵獲首級時掛戴,祭儀結束即取下(A86)。
參考資料:
A《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四冊 賽德克族與太魯閣族》頁86。
拉阿魯哇族
1本族男女皆有穿耳的習慣(A149)。
2穿耳方法是用縫衣針穿耳孔,插上木芯或稻草,待耳肉長硬後,即可戴掛耳飾(A149)。
3耳飾的種類繁多,有白銅、黃銅、玻璃和貝殼製等,也有族人自製的玻璃珠耳飾(A149)。
參考資料:
A《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三冊 鄒族 阿里山蕃 四社蕃 簡仔霧蕃》頁149。
卡那卡那富族
1本族男女皆有穿耳的習慣(A149)。
2穿耳方法是用縫衣針穿耳孔,插上木芯或稻草,待耳肉長硬後,即可戴掛耳飾(A149)。
3耳飾的種類繁多,有白銅、黃銅、玻璃和貝殼製等,也有玻璃珠耳飾。(A149)
參考資料:
A《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三冊 鄒族 阿里山蕃 四社蕃 簡仔霧蕃》頁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