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277
名稱
  • M
    鞦韆
  • I
    阿美族o fison
    萬山魯凱toli’i
    鄒族totho’ia
    賽夏族ka’aytiwayan
    太魯閣族kwiwing
    賽德克族dodah
    拉阿魯哇族sianguhlu
    卡那卡那富族tanauru
    鲁凯族talaisi、tiuma
  • H
    晃槓仔 kòng-kong-é
  • T
    韆鞦 tshian-tshiu
  • J
    ブランコ
  • E
    Swing
族別
  • 21PAN 泛族群 Pan ethnic groups
分類
撰寫者

鞦韆


一、概要

  目前蒐集到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邵族等6族有盪鞦韆的習俗。鞦韆通常於特定祭儀或節慶期間架設,盪鞦韆的人一般不分男女老少或特定年齡層,常見於婚禮、割稻祭、播種祭等場合,多數會在祭儀結束後拆除鞦韆。盪鞦韆的目的主要是祈求豐收、健康、生育順利。

二、16族各族的習俗

阿美族

未蒐集到相關器物。

泰雅族

未蒐集到相關器物。

排灣族

1.本族稱鞦韆為Ijakay(A185)

2.本族於每年割稻祭儀,以及於訂婚與成婚時設置鞦韆(A66-A67、A185、A189、A206-A207、B142)

3.割稻結束後,長者齊聚頭目家,商議祭儀事宜。翌晨,壯丁外出狩獵,返回取回4根竹子。頭目在家舉行祭儀,告知神靈祭日已至,祈求狩獵者平安歸來。隨後壯丁開始架設鞦韆,先豎立4根竹子,上端繫綁帶葉細竹並朝向南方。柱子豎立完成後,頂端綁著以4股編織而成的葛籐繩,長約3尺半,並於末端設置座板。由頭目夫人舉行祭儀,在鞦韆柱上黏一塊麻糬,然後由頭目女兒先盪鞦韆(A66-A67)

4.兩位男子站立於鞦韆前後推動。鞦韆直線前後擺動,表示明年豐收;但若是歪斜或旋轉,則必將歉收。男子搭坐時,必須先用茅草揮祓,否則狩獵必無獲(A66-A67)

5.當家中兒子屆適婚年齡時,男方會找尋媒人到女方家提親,女方家也找一位媒人,由雙方媒人居中協調、交涉妥當、訂定相看日期。是日,新郎和媒人攜帶酒和麻糬拜訪女方家;女方則在屋前院子架起鞦韆、釀好酒,邀請親戚前來,等待著新郎和男方的媒人。新郎和媒人一到,女方讓新娘上鞦韆,以便讓新郎看個清楚。接著再由新娘的好友們紛紛去盪鞦韆(A189)

6.新郎若對新娘感覺滿意,會先透過男方的媒人、再經由女方的媒人轉達其意。接著雙方媒人才會商定聘財。男方備妥聘財後,女方即派親戚查驗。如雙方皆滿意,兩家立即著手準備釀酒。是日,男方搬運薪柴至女方家,搬完後新郎又到女方家。新娘則比照前日,和好友們盪鞦韆、跳舞(A189)

7.男女雙方確定婚禮之日後,男方的親友會來到女方的庭院中(B142),用4根粗竹或木材架設鞦韆,完成後便讓新娘乘坐盪鞦韆,以此宣示婚禮(A206-A207)。接著才由社內其他少女輪流上場(A185)

參考資料:

A《蕃族調査報吿書 第八冊 排灣族》頁66-67、185、189、206-207。

B《台灣番族慣習研究 第一卷》頁142。

布農族

1.本族在malaqtainga、minhulau兩個祭儀時會使用鞦韆(A45、A52)

2.malaqtainga儀式的第11天,孩子們可以玩鞦韆。儀式的第13天,由戶長攜帶前一天採集的banitul草到粟田,揮祓小米,祈禱豐收。儀式最後,全社男女老幼一起盪鞦韆(A45)

3.minhulau儀式當日,族人以茅草莖挾住5-6根豬毛,插在粟田,再取茅草揮祓,之後將該茅草拿到水源地並放入水中。儀式結束返家後,男性會打陀螺,女性則要盪鞦韆(A52)

參考資料:

A《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六冊 布農族 前篇》頁45、52。

卑南族

1.本族稱鞦韆為kuraynusan。使用苦楝樹與竹子搭建,通常是隔年輪流使用(A63)

2.本族通常會在ka'iwayan儀式中架設鞦韆,男女青少年持續盪鞦韆5天,之後拆除(A63)

3.一般會盪鞦韆的人都是30歲以下的男女,若有人盪鞦韆時繩索絞纏,即會招來心術不正等批評(A63)

4.盪鞦韆時,會有兩位vangsaran分站前後,負責推鞦韆上的人(A63)

參考資料:

A《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八冊 排灣族》頁63。

魯凱族

1.本族的婦女會在割小米的日子裡架鞦韆嬉戲(A75)

參考資料:

A《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八冊 排灣族》頁75。

鄒族

1.本族的鞦韆是取葛籐蔓吊掛於樹上,然後乘坐於籐蔓垂下形成的圓弧來晃盪(A84)

2.播粟祭miapo的tetyuyunu這日,凡參加狩獵者集合於Tutun’ava處,並留宿一晩。留守於社內的人,各戶須攜帶一個麻糬和一筒酒,前往Tutun’ava慰勞。酒送達後,參加狩獵者立即圍坐一圈,展開酒宴,並乘坐赤榕樹yono樹枝製成的鞦韆,祈求雨量豐足、粟穀豐收(A23)

參考資料:

A《蕃族調査報吿書 第三冊 鄒族》頁23、84。

賽夏族

未蒐集到相關器物。

雅美族

未蒐集到相關器物。

邵族

1.本族稱鞦韆為taláwsin(A108)

2.本族只有在播種祭期間架立鞦韆,為祭儀的一部分,象徵作物將來會長得茂盛、高大,當風出縛稻穗時,便有如鞦韆般搖擺(A108)

3.鞦韆一般架立於日月潭畔的空地上,占地約9平方公尺,高約10公尺。使用4根高約11公尺的粗竹竿,竹竿根部直徑約為13-15公分,豎立後,於四竹頂部交集處以粗麻繩捆緊,自交集處垂下一條長粗籐,與交集部分緊接之處夾有稻草一束,粗籐下端夾一竹片,形成三角形的圈,圈的兩端各繫一條長約6-7公尺的細籐條(A108)

4.盪鞦韆者坐在三角形的圈內,雙足懸空,離地約1公尺,兩手握住粗籐,由站於兩旁的人負責擺動三角形圈兩側的籐條,使鞦韆前後擺盪,盪鞦韆者除了緊握垂直粗藤以穩定自身外,不必費力(A108)

5.又有一說,盪鞦韆能使身體健康,未婚女子盪鞦韆能在婚後早生子女,已婚但未生育的婦女能迅速懷孕,既能祈福,又是娛樂,所以社中不論男女老少都會盪一下鞦韆。鞦韆搭建後,大約一個多月後才會拆除(A108)

參考資料:

A《日月潭邵族調查報告》頁108。

噶瑪蘭族

未蒐集到相關器物。

太魯閣族

未蒐集到相關器物。

撒奇萊雅族

未蒐集到相關器物。

賽德克族

未蒐集到相關器物。

拉阿魯哇族

未蒐集到相關器物。

卡那卡那富族

未蒐集到相關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