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57
名稱
  • M
    布農族祭事板曆
  • I
    布農族
  • H
    祭事曆 chi-sṳ-la̍k
  • T
    祭事曆 tsè-sū-li̍k
  • J
    祭事暦 さいじれき
  • E
    Ritual Calendar
族別
  • 4B 布農族 Bunun
分類
撰寫者

布農族祭事板曆


祭事板曆之被發現

  布農族過去每年每月都會舉行相關的歲時祭儀,由此而來的「祭事曆」在族人的記憶、口述、生活中流傳並實踐著,而「木板刻畫實體祭事曆」的出現與被記錄則是近代之事。

  實體祭事板曆開始廣被介紹於世,是在1925年(大正14年)台灣總督府主辦之「始政三十年紀念臺灣產業展覽會」,台中州在「蕃族參考品」下所展示之布農族Qanituan(卡尼端)社的「祭事板曆」,以及《臺灣日日新報》於同年8月25日之相關報導。此後除了在Qanituan社外,日本人也陸續發現同樣位於濁水溪上游支流的丹大溪流域內Habaan(哈巴昂)社的木刻祭事曆。

  1994年(民國83年)3月,信義鄉的布農族人田哲益老師在探訪信義鄉地利村時,找到了「第四塊」的木刻畫曆。不過這第四塊被發現的木刻祭事曆為半成品。

  2019年(民國108年)阿之寶有限公司團隊執行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委託之「布農族Pasibutbut音樂展」計畫,重新耙梳相關文獻及國內相關博物館的典藏資料,發現了另外三塊的祭事板曆,故目前總計已找到了七塊的布農族祭事曆。

七塊祭事板曆的比較

  七塊中屬於Qanituan社的有四塊,以Laung Mangdavan為創始者,當時由其兒子Qaisul Mangdavan祕藏,而約於1933-1934年(昭和8-9年)間始被日本人知道,並於1938年(昭和13年)收藏進臺灣大學土俗人種學教室。該一原創的祭事板曆目前典藏於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編號:2653,為長122公分、寬11公分、厚2.1公分之木刻祭事曆。如圖1。

【圖1】Qanituan社Laung Mangdavan所製作之祭事板曆。(資料來源:阿之寶公司提供原件照片,臺大人類學博物館典藏2653(CC0)@國家文化記憶庫)

  而在1925年(大正14年)於「始政三十年紀念臺灣產業展覽會」中所展示的布農族Qanituan社的祭事板曆,實為Laung之第四個兒子Talum Mangdavan所複製製作。

  另二塊在Habaan社所發現的祭事板曆,分別為不同氏族的Vilian Manququ及Lini Tanapima兩位祭司所製作

現藏地 臺大人類學博物館(3件) 臺灣博物館(2件) 僅出現於文獻上 地利村物主
典藏編號 編號2653 編號2418 編號2654 編號AT3291 編號AH000809    
長X寬X厚(公分) 122X11X2.1 121.7X10.3X1.4 52.5X25X1.7 90X10.6X1.4 122.2X11.8X2.4 24X12.5X0.7 36X27.5X2
作品屬性 原創 擬仿製Laung 原創 仿製Laung 仿製Laung 原創 原創
製作者 Laung 不詳 Vilian Talum 不詳 Lini 不詳,擬為Qaisul
舊社 Qanituan Qanituan Habaan Qanituan 擬為Qanituan Habaan Qanituan
部族群氏族 巒Mangdavan 擬為巒Mangdavan 丹Manququ 巒Mangdavan   丹Tanapima 巒Mangdavan
現後裔 地利村 擬為地利村 馬遠村 地利村 不詳 馬遠村 地利村
製作者身份 「頭目」兼任祭司 不詳 祭司 「頭目」 不詳 祭司 祭司

【表1】七塊祭事板曆之比較。(海樹兒.犮剌拉菲製表)丹群屬於廣義上的巒群系統。

祭事板曆緣由

  為何創作祭事板曆?何時創作?我們比較可以掌握的是Qanituan社的祭事曆,首先創作的Laung Mangdavan是該社的Liskadan lus’an(祭司),當時製作木刻板曆,係因每年祖傳的例行性的祭祀活動漸有鬆懈之勢而起的擔憂,Laung遂立志留下某種紀錄,以方便子子孫孫有所遵循,使能如期舉行重要活動。於是,他便憑著記憶,把父祖所叮囑的祭儀活動都記了下來而創作成祭事板曆的。目前無法得知該一祭事曆是何時製作完成,但依據該一祭事曆在被日本人發現之前即早已存在,且是Laung Mangdavan依其父祖所叮嚀的祭儀活動來記下,故其呈現的內容應該是19世紀末的部落歲時祭儀圖像。

Qanituan社祭事板曆的圖紋意義

  Qanituan社的祭事曆,是製作者Laung Mangdavan以「蕃刀」一把,自左而右,精緻雕刻而成,刻著顯示祭日和活動的圖案或類似於符號的東西。板長約三分之一的中央處鑽有一個直徑3公分左右的圓孔,可以用來把它掛在床柱上。這一個畫曆似乎可說是這一個祭司者家系所設計出來的一種「祭事備忘錄」。當時該社的人稱之為Islulus’an,意旨「為了祭祀而使用之物」。畫曆上的祭日總共是75天,若以整個布農族來說,則其一年之中的祭日日數是在70-130日之間。

【圖2】Qanituan社Laung Mangdavan所刻繪的祭事板曆圖紋內容。(海樹兒.犮剌拉菲提供)

  底下以該祭事板曆來簡單說明其圖紋意義:

圖紋 圖文簡解
表示一個日子。
平底鍋,在平底鍋煮小米以備釀酒用。
「前進」的意思。該日不工作。
耕地,指的是「在耕地工作」之意。
大圈代表qapung(篩子) ,中間黑圈代表「麻糬」。
大圈代表qapung篩子;右邊的兩個黑圈代表芋頭,左邊的兩個黑圈代表玉蜀黍
內小圈是代表小米,外大圈是表示Qapung(篩子)
表示男子外出狩獵期間。
在田裡播種粟的模樣
鋤頭,此日進行以tangaa(鋤頭)makaskas(挖掘),來翻動泥土,撒播種粟。
表示酒甕
表示禁止砍柴。
計算篩子中的小米
該日是初次除草日,一早會剝構樹皮以製球。並在屋外玩陀螺,以祈求小米能如陀螺旋轉的快一般也長得快。
圖狀表示鋤頭,表示開墾耕作。
每一戶按照小米田的數量拔取相同數量的茅草新芽,另也拔取一些豬毛,然後燒其兩端,與茅草的新芽一同帶往小米田,祈禱小米能如茅草的新芽般,很有活力地成長。
Macintosh HD:Users:apple:Desktop:Screenshot 2020-09-26_13-01-56-334.png Malahtangia射鹿耳。
可能是mahalak uvaaz mapatanam quu davus(牽幼童至各家使之沾酒)。父親們帶著前一年射耳祭過後迄今出生的嬰幼兒,挨戶訪問社內各家,各家戶長或代表用手指沾酒給嬰幼兒嚐甜酒。
殺豬。
撿榛木。
圖狀表示使用芋頭莖如圖般製作一個框架,將芋頭放入,禱誦咒文祈求豐收。

【表2】祭事板曆的圖紋簡解。(海樹兒.犮剌拉菲製表)

 

 

參考文獻:
  • 陳秀美主編,海樹兒.犮剌拉菲、王威智、陳秀美等撰文,《布農密碼:Bunun tu islulus’an祭事曆的故事》,花蓮:阿之寶公司,2023年。
  • 顏妏如、張元昱,《布農密碼:Bunun tu islulus’an祭事曆的故事》紀錄片,花蓮:阿之寶公司,2023年10月。
  • 海樹兒.犮剌拉菲,〈布農族傳統Malahtangia(射耳祭)的演變-從祭事板曆及《蕃族調查報告書武崙族前篇》來探討〉,《臺灣文獻》75卷2期(2024年6月),頁4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