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理解卑南族的喪葬儀式,應整體包含卑南族人對於死亡的觀念、葬禮的過程、除喪、以及當代喪葬的變遷等面向,才能對卑南族的喪葬儀式有全貌的理解。目前文獻中可看到對於卑南族喪葬最早的紀錄,是日本時代河野喜六於《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二卷,阿美族、卑南族》(1915)中的記載。該書中主要記錄的對象是卑南社,也就是現在的普悠瑪(南王)部落。雖然卑南族具有某些共通的文化特質,但實際上各部落都略有不同之處。以下行文以普悠瑪部落的資訊為主,在提及其他部落時會特別說明所屬地區。
死亡觀
在河野喜六的記載中,卑南人相信人死後,靈肉分離,肉化為土,靈則歸天。頭目、巫師、不知女色者之靈上天,而凡人則入人世、或入犬界、蜈蚣界、鳥界等,因此他們認為世上會有長得像已故之人。活人之靈稱tinabawan,而死者之靈稱biruwa。在當代社會中,族人在戶外用餐或者提到亡者的名字,都會先以手指沾酒三次,或倒出一些,以饗鄰近的靈。意味著卑南族人在現今的生活世界中仍多少保有與靈共存的宇宙觀。
葬禮
在傳統上,卑南族舉行室內葬,但這個習俗在日本時代已經禁止,只能在河野喜六的記載中一窺早期的喪葬儀式。在記載中,卑南社人過世後,家人會將其生前的衣服疊放,將亡者置於其上。在死亡次日,將墊在下方的布包裹屍體,在頭、腹、足部以藤捆緊,並在住宅內部之西南方挖掘墓穴,將頭置於南方埋葬。埋葬後,家中的火與水要更新,意即將薪柴與灰拋棄在一定的地點,接著家人需穿著舊衣一起到河流去洗臉。執行埋葬的人要特別站在水深及腰的地方,將塞有3粒琉璃珠的檳榔一個放在頭上,左右肩各一;再將塞有5個琉璃珠的檳榔,在左右兩腹各放上一個,左右兩腳之指間各放上一個。在返家路上再以tarebu草(甜根子草)進行儀式,以水漱口和洗臉之後才能進入家屋中。也就是經過水火更新之後,才能開始在家中煮飯。入夜後,參與埋葬的人要把床移到亡者腳邊,睡在該處。其他男性則到集會所,女性則各自睡在臥室。
埋葬後第二天早上,男性縫製喪章(marelralribu),女性煮早餐。主婦或丈夫會去家中耕地祭祀耕作之神,他們將盛水的竹筒、裝著肉的竹筒、盛著飯的瓢,懸掛在自家耕地的palruwan(做為邊界的竹或樹木),祈禱後歸宅。族人相信蔬菜會隨死去的家人逐漸死絕,因此向耕作之神祈禱。接著在河岸舉行melkaw(祈禱的名稱,有跨越人靈之界,以阻擋不好事物跟隨之意),女性在家做糕,等大家歸宅後,家屬跟近親則煮魚、斟酒,舉行服喪後的宴會。
若是橫死者,在將屍體帶回來的時候會先放在村外某處,之後再搬回家。在進屋前先在屋子右側洗淨更衣後用布包裹,搬入屋內埋葬。全家人結束祈禱後,前往河邊為死者祈禱,歸宅後不入內,而在外搭建臨時小屋,不與他人共有水火。翌日再搭建小屋移居,是採逐漸遠離惡魔之意。此外,全社社民皆停止工作不出戶外,與他社斷絕往來3日。鄰近聚落的頭目會帶物品前來拜訪與哀悼。在Dominik Schröder與Anton Quack所著《知本卑南族的出草儀式》(1979)一書中,約1964-1971年左右的訪問中,知本卡大地布的耆老對於戰死的死者也有類似描述,因為戰死也屬於橫死,所以需要巫師來進行招喚儀式,並透過儀式將厄運、不純淨等從戰士以及其他人身上驅趕走,與死者共同掩埋起來。埋葬完後家屬需要放棄這個屋子、另建新居。
守喪、除喪
卑南族人成為喪家後,該年都不能參與公共事務,減少社交活動,不飲酒歌唱,一直到12月下旬的大獵祭(mangayaw)之後,部落會進行集體的除喪儀式,之後再進行家中的除喪儀式,至此整個除喪儀式才算完成。卡大地布部落近年舉行除喪儀式的過程為,年度的喪家會在12月31日聚集在迎獵門區等待男子上山狩獵回來,喪家身著黑衣,頭戴草環。每個家族會有長老來替喪家除去草環,再戴上花環。接著由非喪家先跳圍舞,並且邀請喪家進入。結束後喪家回到家中,等待青年會跟司祭長、巫師到家中進行家內的除喪。晚上時喪家帶著自製的小米糕到祖靈屋前,共同食用餐點。整個程序完成後,才能完成除去喪家身分,重新融入部落的日常生活。而普悠瑪部落的除喪儀式大致相同,但是家內的除喪是在隔一天舉行,與卡大地布所有的除喪儀式都在同一天完成有所不同。陳文德認為當喪家婦女頭上的草環由老人或司祭長(rahan)挑去,並由青年邀之共舞,是透過部落男性集體的象徵力量轉化喪家,具有通過儀式以及年的轉換的意涵。目前卑南族各部落都維持在年底舉辦除喪的儀式。
現況
雖然除喪的儀式仍然保留至今,但是室內葬的習俗在日本時代就已經被禁止,日本人將埋葬地點改到重新規劃的公墓。知本(卡大地布部落)卑南人過世者至此改葬到之前的第六公墓,一直到2011年(民國100年)台東市政府欲開發此地,所以希望將第六公墓進行遷葬,而引發族人抗議。經過幾年的溝通後,在尊重在地的意見下,將第六公墓改建為追思文化園區,地下遺骨以樹葬的方式安葬於此。陳美齡的研究中記載,普悠瑪(南王)部落在日本時代的喪葬地點規劃為第五公墓,但公墓遷移改建棒球場後,族人的墓經歷2-3次遷徙,分散在不同墓園。以前室內葬的慣習顯示出卑南族的「家」的意義,意外死亡者也仍葬於家內,但是葬後則舉家搬遷躲避厄運。這些卑南族慣習中隱含的對於構成「家」的意涵,在當代的殯葬條例以及相關法規之下,可能會歷經變遷,有待繼續觀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