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47
名稱
  • M
    大港口事件
  • I
    阿美族o fangafang no Cepo’
  • H
    大港口 Thai-kóng-héu
    戰事 chan-sṳ
  • T
    大港口 Tuā-káng-kháu
    事件 Sū-kiānn
  • J
    大港口 だいこうこう
    事件 じけん
  • E
    Cepo’ Incident
族別
  • 1A 阿美族 Amis / Pangcah
分類
撰寫者

大港口事件


緒論

  本事件始於1877年(光緒3年)7月,烏漏社(Olaw,瑞穗鄉舞鶴村)攻殺清兵,隨後,順著富源溪而下,經打落馬(打路馬,瑞穗鄉舞鶴村)、奇密(Kiwit,瑞穗鄉奇美村)等社,同年8月擴大到港口地區(豐濱鄉港口村、靜浦村);至1878年(光緒4年)1月告一段落,前後歷時七個月。

  準此,廣義的大港口事件可分為前後兩期:前期是事件起源的烏漏社及其鄰近部落,後期則轉以阿棉山社及納納社為主。前者可視為「烏漏事件」,主要戰役在烏漏社附近,前後交戰三次;後者則為狹義的「大港口事件」,主要戰役有四,分別是在烏雅石(約今長濱鄉樟原村三富橋一帶)、田寮(即加走灣,長濱鄉長濱村)、水母丁(長濱鄉三間村)等地,最後則是納納社(lavlav豐濱鄉靜浦村)及阿棉山社(Amisan豐濱鄉港口村)的被攻破。

事件所涉民族及部落

  綜觀本事件所涉之族社,在事件前期,當烏漏社於1877年(光緒3年)7月起事後,同屬阿美族的太巴塱(Tavarong光復鄉北富村)、馬太鞍(Vataan光復鄉大馬、大平村)、大港口(案:此時似指阿棉山社而言)等,先後加入烏漏社抗清。至於後期的阿棉納納期,則僅以該兩社為主,力戰至最後。

  值得一提的是,在田野訪談中曾出現的打落馬(打路馬)及奇密社,正好處於清軍進兵的路線上,或許因此也被捲入戰役之中,以致於日後竟有「奇密社事件」之誤解。

事件背景

  日軍侵台之役帶動了清國對台灣後山的經略。由於後山諸社叛服不常,閩撫丁日昌乃籌劃「撫番善後章程」,決定由吳光亮擔任台灣總兵,進駐後山中路兼統諸軍,「練兵屯田,以為久計」。

  1877年(光緒3年)4月,吳光亮取道八瑤灣新南路進入卑南。隨後沿途留下兵勇:首先在大陂留駐線槍營,再領飛虎軍北上駐紮於璞石閣;同時,基於後勤補給的考量,先在成廣澳設立糧局,撥飛虎右營駐守,同年5月再將線槍營移駐大港口。這是吳光亮進入後山的第一波駐兵。

  為了強化後山中路的經略,丁日昌放棄了後山北路的多處據點,轉而調駐花東縱谷。這年7月,練勇前左兩營進入後山中路,陸續分紮於吳全城、馬太安、水尾等處。這是吳光亮進入後山的第二波駐兵。

  在此之前,後山中路未有駐兵,此後則成為後山駐兵最多的地區。對於這突如其來的水尾駐兵,引起了當地阿美族人的疑懼。就在同月,爆發了烏漏社人攻殺清兵之事。烏漏事件的爆發,正是大港口事件的起點。

事件始末

  事件既起,同年8月2日及8日,烏漏諸社糾眾達數千人,吳光亮督軍兩度擊退,鄰近的拔子庄四社(pairasun,包括:周武洞chiota、人仔山langasan、烏漏四物、無老僧molotsan)及烏鴉立(orarip)、大肚偃(taraaran)各社,乃相繼求撫。8月18日雙方三度交戰,烏漏於此役下滅社。清軍乘勝進紮,敗退的阿美諸社仍糾集二三千人,於納納社下築壘樹柵,於是,戰事終於從縱谷地帶,順著富源溪及秀姑巒溪,進而延伸到海岸地帶。

  烏漏、阿落馬相繼被滅,戰事漫延到海岸地帶,阿棉山社及納納社繼之而起。月底,駐守於成廣澳的飛虎右營,配合原駐大港口的線槍營共同出兵。雙方戰於烏鴉石,清兵中伏而敗,退守彭仔存(今長濱鄉寧埔村城山)。吳光亮於是向前山要求援軍。

  同年11月,雙方再戰於田寮。清兵復敗,都司羅魁等多員官兵戰死。12月,清方援軍陸續到齊,以孫開華的擢勝軍為主力,雙方三戰於水母丁。港口阿美人先勝後敗。依田野口述,阿美人因其英雄人物cafoc陣亡,以致於喪失鬥志,四散逃亡。

  族人先後退回納納社及阿棉山社,兩社再遭洋火箭與火砲轟擊,總頭目馬腰兵(maya waping)率領殘餘族人,夜山貓公山,利用地形及樹木,重建臨時部落以抵禦清兵。

  雙方僵持月餘,隔年1月,吳光亮似以誘降方式,騙族人下山並予以殺害。噩耗傳來,貓公山上的族人再度驚逃,有的北上到沙荖(Sada,今光復鄉南富村)、太巴塱等社,有的則南下到海岸地帶,從而建立了許多新部落。

事件後續及影響

  藉由大量兵力的鎮壓與屠殺,清國正式確立其在後山的統治地位,後山中路也逐漸成為駐兵及民庄最多之地。

  至於對阿美族方面,除了滅社的烏漏及打落馬之外,清國於事後的追捕,則帶動了海岸阿美的民族遷徙,東海岸的許多新部落即因此出現,諸如:大俱來(Tapowaray,今長濱鄉三間村)、馬稼海(Makarahai,今長濱鄉三間村真柄)、長光(Chokan,今長濱鄉長濱村)、宜灣(Sa’aniwan,今成功鎮忠孝里)、八桑安(Pasongan,今長濱鄉寧埔村)、僅那鹿角(Kinanoka,今長濱鄉寧埔村光榮部落)、膽曼(Tonman,今長濱鄉寧埔村),都是該事件下南逃人群的新建部落,譬如膽曼,因到達此地之時為黑暗的夜晚,故以到達的時刻tonman作為社名。

部隊名稱 領兵官 編制人數 概述
線槍營 副將林福喜 一營500人 始終參戰
飛虎軍右營 副將吳光忠 一營500人 始終參戰
飛虎軍左營及親兵 總兵吳光亮 一營二哨750人 駐守縱谷區主力,曾攻擊烏漏社。
綏靖軍 都司羅魁 一哨100人 戰死於田寮。
擢勝軍 總兵孫開華 二營1000人 陣亡病亡不少,為第三戰之主力。
開花砲隊 台灣知府周懋琦 待查。 配合擢勝軍,用砲轟擊,攻克阿棉山社。
鎮海軍左營 總兵沈茂勝 一營500人 配合擢勝軍,使用洋火箭。
福銳新右營 都司哨長曾友成 一哨100人 該營駐守奇萊,故派一哨支援。
福銳左營 副將陳得勝 一營500人 該營駐守新城,故應仍有部份兵力留守。
大庄平埔族及卑南呂家望社 同知袁聞柝 400人 事發後,由吳光亮及袁聞柝調募。

【表1】大港口事件清軍兵力表。由於清兵初臨當地不久即已爆發戰役,尚未進行諸社之戶口調查,故無法確知烏漏社、阿棉山社、納納社等有多少人能投入戰場。一般來說,平地大社至少有千人以上,因此,三社合計戰力應有2千以上。(李宜憲製表)

參考文獻:
  • 李宜憲、莊雅仲,《原住民族重大歷史事件系列叢書(四):大港口事件》,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9年5月。
  • 李宜憲,〈從烏漏到阿棉納納——論大港口事件下烏漏社的失憶〉,《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第三期(2008年6月),頁99-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