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本事件始於1878年(光緒4年)6月,加禮宛諸社截住清兵的請糧文書,並攻擊新城營壘;止於同年9月,清軍攻破巾老耶社(kiraya,即Sakisaya撒奇萊雅,今花蓮市國富里)及加禮宛大社(今新城鄉嘉里村),前後歷時共3個月。
事後,原為美崙溪兩岸最強大的加禮宛六社及巾老耶社,因遭清軍攻破而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七腳川社(Cikasuan,吉安鄉西部各村)及太魯閣族的擴張,終於成為美崙溪南北的新興勢力。
整起事件,清國方面共派出6千名以上的兵力(詳見表1),而原住民方面則有加禮宛2千餘名,以及巾老耶1千餘名。所有相關族社列表如下表1:
現今族屬 | 當時社名 | 事件時的立場 | 結果 |
噶瑪蘭族 | 加禮宛等六社 | 反清 | 沒收部分社地。 |
撒奇萊亞族 | 巾老耶社 | 反清 | 沒收社地,族人散入南勢諸社。 |
太魯閣族 | 太魯閣番 | 挺清 | 向東向南擴張勢力。 |
阿美族 | 七腳川社 | 挺清 | 向東向北擴張勢力。 |
阿美族 | 薄薄社 | 中立偏清軍 | 獲得獎勵。 |
阿美族 | 荳蘭社、理留社 | 中立偏巾老耶 | 嚴切訓示 |
泰雅族 | 木瓜番 | 偏加禮宛 | 遭七腳川社阻截 |
【表1】相關族社列表。(李宜憲製表)
事件背景
1874年(同治13年)的日軍侵台之役下,沈葆楨以開山撫番來回應日本的質疑(在後山有何政教措施);其中的北路開山軍,一再遭到泰雅族及太魯閣族的狙擊,但在進入加禮宛地區之後,加禮宛社則多次表現友善態度。
在接下來的兩年,屢屢發生疾疫流行之事,再加上清軍軍紀大壞,清軍對後山北路的控制呈現不隱現象。首先是1875年(光緒元年)加禮宛社唆動七腳川等社反撫,接著是1876年(光緒2年)秋間,加禮宛社串通荳蘭社(tauran,即Natauran,吉安鄉宜昌村、東昌村一帶)及木瓜群(Mokui,賽德克族德克達雅群,秀林鄉文蘭村、銅門村一帶)等社攻擊營壘並伺殺軍民。
原本與北路開山軍接觸最多的加禮宛社,似乎企圖聯合奇萊平野上的各族社,形成一種結盟關係以共同抗清。至於加禮宛社為何從友善轉為敵對,則是值得注意之事。
事件經過
加禮宛事件的起因主要有三:一是營勇買米過於欺壓,二是清兵凌辱加禮宛婦女,三是社眾到營理論時,竟被營官下令誅戮。社眾在被逼難堪之下,決計反撫。
1876年(光緒4年)6月18日,先是截住官兵的請糧文書,再於19日寅時,糾合社眾2千餘名劫營,雙方戰於鵲子鋪(今新城鄉北埔村,約今大漢技術學院一帶),清兵傷亡頗重;於是,清軍一面安撫社眾,一面請求援軍。
或許清軍的安撫見效,此後兩個月內,雙方不再有衝突發生;福建巡撫吳贊誠也認為武官迴護諱飾,故要求選派文員入社調查,且與張兆連的擢勝後營同行,進駐花蓮港(花蓮溪入海口,今已沒入海中)。結果,張兆連的到來,卻讓當地出現不安的氣氛;8月19日,社眾再度截殺官兵。
在這次的攻擊下,吳贊誠的態度轉趨強硬,於是加派另一營擢勝軍、鎮海中營七哨、新設海字營四哨,並挑選福靖新右營兩哨,赴新城助守鵲子鋪。
9月3日,各軍陸續到齊。5日,清軍前往美崙山查勘地勢,遭社眾伏擊,清兵傷亡數名;孫開華等決定先攻巾老耶社,以孤立加禮宛社。6日,諸軍分路進攻,以鎮海中營為主力,分攻巾老耶社的東南及東北兩方。加禮宛社隨即率眾來援,遭清軍截擊而敗退;巾老耶在苦戰三個時辰後,終被清軍攻破。此次會戰,巾老耶社有數十名壯丁戰死,清軍亦有傷亡,隨即於農兵營(今花蓮市國強里,美崙山西側的農兵橋一帶)、十六股庄(豐川、新社,今花蓮市國強里國強社區)屯紮。
7日黎明,清軍再度發起攻擊,雙方交戰逾時,清軍追殺數十人;加禮宛社則在大社後方築壘死守。8日清晨,清軍分從兩路出兵:吳光亮率軍自竹仔林社(今新城鄉嘉里村,加禮宛大社南方)突入,孫開華則從巾老耶社旁的草叢中前進,渡過美崙溪,雙方交戰於大社後方的土壘,直至中午時分收隊,加禮宛社陣亡百餘名,餘眾則翻山逃逸。戰事至此告終,剩下的是搜捕與招回社眾等善後措施。
事件結果及影響
正如大港口事件確立了清國在後山中路的統治地位,加禮宛事件也確立了清國在後山北路的統治地位。
戰後,其善後措施主要有四:一是招回四散的社人,重新安置;二是新增北路招撫局,藉以體察民情;三是調整後山兵力配置,放棄新城以北地區;四是創設「社長口糧」及「通事口糧」新制。至於對當地的原住民而言,最主要的影響是北花蓮諸族勢力的興替。
如加禮宛六社,因陣亡及逃散者眾,加上部份社地被沒收,人口已大為減少。至於逃散人群,主要是往東海岸方向,依田代安定於1896年的調查,東海岸地區,從北到南共有14個加禮宛社的聚落,除了5處與他族混居之外,尚有新社等9個純加禮宛社的聚落,其中最南端為石連埔,當時尚有7戶33人。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聚落均稱之為「庄」,用以區別阿美族的「社」。(詳見表3)
再如撒奇萊雅族,除了社地被沒收之外,社眾則散入荳蘭、里漏(Lidaw,今吉安鄉東昌村)等社,亦有新建立的歸化社(Sakor,今花蓮市國福里,德興棒球場旁)、支飽干(Cipawkan,今花蓮市主權里一帶),進而再遷徙至月眉(’Apalu,今壽豐鄉月眉村)、水璉(Ciwidian,今壽豐鄉水璉村),甚至縱谷的馬立雲(Maifor,今瑞穗鄉舞鶴村)。
不過,影響最大的應是七腳川社(阿美族)及太魯閣族。原本,奇萊平野最強大的勢力是美崙溪北的噶瑪蘭族加禮宛六社,以及美崙溪南的撒奇萊雅族巾老耶社。由於兩大勢力皆因遭到重大打擊而衰落,因此帶動了外太魯閣諸社的擴張,以及奠定七腳川社在阿美族南勢群的獨霸局面。
部隊名稱 | 領兵官 | 編制人數 | 概述 |
福銳左營 | 副將陳得勝 | 一營500人 | 駐兵新城,始終參戰。事後退出新城,移駐吳全城。 |
福靖前營 | 都司李英 | 一營500人 | 駐兵花蓮港,始終參戰。事後裁撤,由吳鳳笙另募一營接防。 |
練勇前營 | 同知吳炳章 | 一營500人 | 原駐吳全城,事後裁撤,由福銳左營接防。 |
練勇左營 | 都司劉洪順 | 一營500人 | 原駐中溪洲,事後裁撤,另募飛虎前營接防。 |
振字前營 | 副將李光 | 一營500人 | 原駐大港口,事後裁撤,另募飛虎後營接防。 |
擢勝後營 | 參將張兆連 | 一營500人 | 九月決戰時的主力之一。 |
擢勝軍 | 總兵孫開華 |
一營500人 另帶親兵哨 |
九月決戰時的主力之一。 |
鎮海中營 | 參將胡德興 | 七哨700人 | 九月決戰時的主力之一。 |
福靖新右營 | 副將陳安邦 | 挑兩哨200人 | 九月增兵時,協防新城。 |
飛虎軍 | 總兵吳光亮 |
兩營1000人 另帶親兵哨 |
九月決戰時的主力之一。 |
海字營 | 同知朱上泮 | 四哨400人 | 九月決戰時的主力之一。 |
【表2】加禮宛事件清軍兵力表。(李宜憲製表)
庄社別 | 族屬 | 頭人名 | 戶數 | 丁口數 | 合計(人) |
石連埔 | 加禮宛社 | / | 7 | / | 33 |
里那魯格社 |
阿美族 加禮宛社 |
社長知吾且 | 17 | 41丁、48口 | 89 |
城仔埔庄 |
加禮宛社族 平埔人族 |
總理潘阿戴 | 8 | 23丁、25口 | 48 |
大道鼻庄 |
平埔人族 加禮宛社族 |
總理潘德 | 13 | 31丁、28口 | 59 |
三塊厝庄 | 平埔人族 | 平埔頭人潘清 | 11 | / | 46 |
水母丁庄 | 平埔人族 |
平埔總理潘瑞 同頭人潘阿來 |
12 | / | 64 |
姑仔律庄 | 加禮宛社 | 加禮宛頭人陳籠爻 | 15 | / | 73 |
大峰峰庄 | 加禮宛社族 | 頭人林武帶 | 7 | 13丁、16口 | 29 |
大尖石庄 | 加禮宛社族 | 加禮宛頭人潘姑流 | 8 | 13丁、13口 | 26 |
石梯坪庄 | 加禮宛社族 | / | 3 | / | 12 |
石梯庄 | 加禮宛社族 | 加禮宛頭人潘管律 | 18 | 24丁、22口 | 46 |
那里奄庄 | 加禮宛社族 | / | 1 | / | 4 |
姑律庄 | 加禮宛社族 |
加禮宛頭人陳風母 總理李子明 |
18 |
41丁、39口 |
80 |
貓公社 | 內、加禮宛社 | 頭目潘云語 | 9 | 14丁、16口 | 30 |
新社 | 加禮宛社族 | 頭目潘龜老 |
舊30 36 |
72丁、64口 |
舊136 143 |
加露巒庄 |
加禮宛社族 平地人 |
/ | 3 | / | / |
【表3】日治初期東海岸加禮宛社聚落表。(資料出處:田代安定,《台東殖民地豫察報文》頁278-292,李宜憲製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