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背景
大甲西社事件在清廷剿撫並用的策略下,於1732年(雍正10年)3月(清曆,以下同),因大甲西社投降而暫告段落。不過,到了同年閏5月,原本替官府效力的大肚社番,竟遭到民壯殺害以向朝廷邀功。其中,帶領民壯者,其實是當時臺灣道倪象愷的劉姓親戚,此事引發了大肚社的強烈不滿,而在同年閏5月初1,南大肚社聯合了水裡社、沙轆社、牛罵社數百名族人,前往彰化縣城申冤,不過並未獲得官府的受理。次日,群情激憤的族人們包圍並焚燒了臺灣道的駐紮地、縣衙、典史衙署。總兵呂瑞麟因此下令林黃彩率兵抵禦,並擊退之。當天下午,官兵又在曠野發現數十名「兇番」,立即開火攻擊,族人因此四散逃走。不過,當官兵追擊之際,卻遭到埋伏於草叢的族人伏擊,追至田間泥濘地帶時陷入困境,導致帶隊的張養、劉祥及宋榮陣亡,官兵共計傷亡32人。
事件經過
同年閏5月3日,鹿仔港汛把總陳文、外委陳自達帶兵前來彰化縣城救援,不過卻在城外遭到族人包圍,直到守備王璋率兵往救時,始有「義民」約200-300人從南方前來,經雙方奮力夾攻之下,族人終於敗走。所有「義民」及被難逃至庄民共有一千餘人,住劄縣治以保護城池和倉庫。
至於彰化知縣則是在閏5月5日從後壠南社返回縣城時,於西門外遭到族人的包圍,儘管最後在民壯及兵丁的保護下順利入城,不過隨行的押車及家人則遭到殺死。
反官的族人除了攻擊彰化縣城外,也在中港地方搶劫民船,甚至燒毀了日南營盤等軍事設施。到了6月,事態逐漸擴大,參與的族人人數超過千人,東、北、西三路數十里許多村莊均遭波及,已無人跡往來。清廷得知事變擴大之後,同意調兵三千,由臺灣鎮王郡調度。7月6日,王郡率軍抵達鹿仔港,兵分四路,首先擊潰盤踞在縣城外的社番,以解縣城之危,之後再一路往北征討,在「義番」及「義民」的協助下,將族人逼退至大肚溪對岸,總兵王郡則連同遊擊黃貴、守備蔡彬、呂九如、王世祿、林如錦等人,率領弁兵由中路進發;遊擊林黃彩、邱有章、鄭良達則帶領弁兵由西路水裡港登岸夾攻;參將李蔭樾統領守備范榮,遊擊林榮茂統守備蔡棨,帶弁兵由東路猫霧捒堵截。8月21日,總兵王郡終於攻破南大肚社,北大肚社及中大肚社因此率眾來降;王郡繼續親統官兵、義民兵分七路,沿山放火,南大肚、阿束社、柴坑仔社、水裡社均陸續投降,其餘起事族人則先後退入山中,並陸續投降。至於部分遭到總兵王郡擊退的族人,則渡過大甲溪,聯合猫盂社及雙寮各社,憑藉著地形截流拒守。9月18日,總兵王郡攻抵大甲西社駐劄,隨即進攻大坪山,許多族人墜落坑谷並遭到斬殺,戰敗的族人則躲入深林之中。25日,猫盂社、雙寮社、房裡社、宛裡社、吞霄社等土官及番眾共同前往軍營投降。至於沙轆社、牛罵社、大甲西社等社,則是逃入內觸山內,經官軍多次搜山,也紛紛被捕,總計遭到擒獲大甲西社、沙轆社、牛罵社等三社男、婦共有982名。至此,大甲西社事件結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