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17
名稱
  • M
    三棧溪-加灣戰役
  • I
    阿美族o kalalood no San-can tarawadaw
    太魯閣族tnegjyalan Pratan、tnegjyalan Qowgan
    太魯閣族tnegjyalan Qowgan
  • H
    三棧溪 Sâm-chan-hâi
    戰事 chan-sṳ
  • T
    三棧溪 Sann-tsàn-khe
    加灣 Ka-uan
    戰役 Tsiàn-i̍k
  • J
    三棧溪 さんさんけい
    カウワン戦役 せんえき
  • E
    Battle of Sanzhan River and Qawgan
族別
  • 12U 太魯閣族 Taroko / Truku
分類
撰寫者

三棧溪-加灣戰役


緒論

  日本時代初期,日本花蓮港守備隊為能就近監視外太魯閣族人,並為充分查明通往宜蘭的探險道路,即於1896年(明治29年)7月間在新城地區設置新城分遣隊監察哨。惟不到半年的時間,因為日本哨兵在部落隨意盜挖部落族人種植的番薯、芋頭,其後又強暴太魯閣族的部落婦女,偷竊和姦淫是褻瀆祖靈的不潔行徑和部落社會禁忌,使得外太魯閣地區部落族人內心瀰漫著憤慨不安。到了1896年(明治29年)12月23日,終究發生了太魯閣族人獵襲殲滅監察哨內所有官兵的「新城事件」,也開啟了太魯閣族人抵抗日本軍警入侵山區部落的序曲。

  彼時日本政府為了解新城地區的狀況,並也試圖對外太魯閣地區的各部落進行報復反擊,在新城事件發生的幾天後,花蓮港守備大隊陸續派遣數波偵查部隊進入三棧溪叢林地帶,結果入山後全部無人生還。1897年(明治30年)1月間,日本政府發動現代化軍隊、軍艦,並動員南勢川阿美族人連番攻擊外太魯閣族部落,此即繼1896年(明治29年)底的「新城事件」之後,太魯閣族人與花蓮港守備隊衝突延續的「三棧溪-加灣戰役」。

事件所涉民族及部落

  「三棧溪-加灣戰役」的發生地點位於現今花蓮縣秀林鄉景美村加灣、三棧部落的山區一帶,涵蓋三棧溪流域沿線山區、桑巴拉堪山南方山區、加禮宛山東側山腹。這一帶的太魯閣族部落分別有Pratan、Kraga、Ipasan、Smpragan、Smudal Paru、Qowgan等部落,日本實施集團移住之後,形成現今的三棧、加灣部落,隸屬於秀林鄉景美村行政區。

事件背景

  日本花蓮港守備隊在「新城事件」發生後,即從新城當地人得知太魯閣族人已摧毀新城監察哨,迅即指派數波精銳的軍事人員進入新城地區探查實況,惟派出的人員全都一去不回。昔時太魯閣族的部落住區位於山腹叢林區域,日本士兵原就不適應高山瘴癘濕地,加上太魯閣族人擅長叢林野戰的挖地洞、設竹樁、埋陷阱,交互使用弓箭、步槍等武器,並運用熟稔地形的優勢,進入叢林山區的日本士兵被族人陷殺馘首後,殘餘的肢體全數散落在通往三棧部落沿途的池塘邊,以及深入三棧溪的密林深處。日本花蓮港守備隊見此事態嚴重,被指派前往山區調查並收拾屍骸的護衛兵亦且無功敗退,遂在1897年(明治30年)1月10日當天調派一個中隊前往新城,並徵召南勢阿美族七腳川部落的600多名族人,傾全力朝向新城、三棧溪方面的太魯閣族部落進擊,「三棧溪-加灣戰役」旋即猛烈展開。

事件始末

  「三棧溪-加灣戰役」是日本政府以武力反制太魯閣族人抵抗的軍事行動,「新城事件」發生後,花蓮港守備隊曾派遣精銳部隊深入三棧、新城山區進行搜索與探查實況。首先是花蓮港守備隊第三大隊的井上少佐,先後2次指派部隊進入新城事件發生地區要探查情況並處理死難遺體,結果在三棧溪被當地太魯閣族人馘首,沒有生還者。再派遣通譯謝成章及護衛兵一行人進入新城地區,途經三棧溪即失去蹤影,也沒有回來。外太魯閣地區的太魯閣族人堅守三棧溪部落住區,讓日本政府無法探查新城實況。

  花蓮港守備隊與基隆第一連隊聯繫後,了解事態的嚴重性,改由連隊長出動,由增田成美步兵大尉率領第12中隊前往事件地點,結果調查和屍骸收容行動率皆宣告失敗。花蓮港守備隊的軍事行動全都失敗後,改由基隆守備隊接手重新派遣3個步兵大隊,加上砲兵、工兵各1個小隊,組成強大混合的「討伐隊」,於1897年(明治30年)1月10日,從花蓮港的美崙山前往三棧地區,在接近山區部落的時候再分成若干小隊進侵三棧溪山區叢林。在深山幽谷密林之中潛匿守候的外太魯閣部落壯士,則是分別以槍彈襲擊、從高處滾落石塊與木頭,以及在狹窄的山徑上挖洞布樁、埋設陷器,並利用樹叢障礙和峭巖天險等形勢,痛擊日軍精銳部隊,使其在三棧溪長達一個月的入侵火力悉以死傷慘重而以失敗告終。

  1897年(明治30年)2月6日,入侵三棧溪失敗後的日本守備隊仍亟思謀算制服外太魯閣族人的策略,以先控制三棧前方的加灣部落為戰術著眼,由湯地弘連隊長率領軍隊、軍伕、南勢阿美族人,總計有1,737人編成的大部隊和熟悉族語的阿美族人,共同前往加禮宛山區的加灣(Qowgan)部落住區。惟此次日軍部隊看似壯盛而威風的出征樣態,一旦進到了幽暗不見光明的叢林野地,在加灣山區的對戰情況亦如三棧溪般的悽慘。在溪谷狹窄的路徑上,密布太魯閣族人的暗樁、陷器,仰頭迎擊的是巨木石塊,即使日軍好不容易躲過了太魯閣族人熟稔地勢形態的攻擊,當他們爬上了山腹台地上,旋被兩側巨岩密林潛匿的槍彈、弓箭襲擊夾殺。太魯閣族人如同鬼魅般的襲殺行動,迫使日軍入侵加灣的部隊依舊無法得逞。

  最後,雖有新城外海的軍艦「葛城號」掩護砲擊外太魯閣山區部落,日本入侵部隊仍因傷亡慘重,加上瘧疾流行,終究迫使花蓮港守備隊停止所有武力進侵行動,並於1897年(明治30年)5月13日將部隊完全從三棧溪與加灣山區撤退。

事件後續及其影響

  這場戰役持續進行長達5個月後,因為日軍死傷慘重而狼狽撤出外太魯閣地區。經過這次日本花蓮港守備隊耗費時日卻毫無進展的軍事行動後,日本政府驚覺於太魯閣族人的驍勇善戰,終究感受到太魯閣族人的強大力量。

  台灣總督府代理警察本署長大津麟平在戰役結束後的1897年(明治30年)10月,向台灣總督提出今後花蓮地區的理蕃措施,其中包括在一定期間內打擊與壓迫太魯閣群,藉此顯示統治威力,也將促使其他部落順服。此外,還有「常駐日軍守備隊」、「增加警察官吏」、「增設地雷」等項,這就是台灣總督府後來推動「五年理蕃計畫」的原初圖謀。為了顧全太魯閣部落所在的廣闊山林資源和統治管理上的現實考量,台灣總督府表面上仍採取懷柔綏撫策略,但實際在暗地裡展開了封鎖太魯閣族山區部落的周密規劃。

  作為台東廳長相良長綱則是為了綏撫教化太魯閣族人,透過贈予彈藥攏絡對外太魯閣族人具有影響力的李阿隆,並委予「外太魯閣總通事」的職銜,並與李阿隆協調運作,終能親身進入外太魯閣各部落,藉此緩解外太魯閣族人與日本當局的緊張關係。其後為能教化外太魯閣族人成為日本帝國的良民,在1901年(明治34年)7月11日,日本政府在Kulu部落(今秀林鄉秀林村民治部落)設立台東國語傳習所太魯閣分教場,並開設火槍、火藥販售店。

  日本人同時透過調查得知,外太魯閣族人與北方南澳地區的泰雅族人彼此為仇敵關係。有鑑於南澳群的泰雅族人向不服從日本統治,相良長綱利用「以蕃制蕃」策略,任命當時在外太魯閣地區最具威望的Haruq Nawi(哈簍克.納威)擔任「外太魯閣總頭目」,並派遣其率領族人攻擊南澳群泰雅族部落。從1903年(明治36年)11月28日到12月1日,Haruq Nawi率族人與南澳泰雅族人交戰,結束戰事後帶回敵人首級、戰利品。相良長綱坐鎮於Kulu部落的國語傳習所太魯閣分教場,給予出戰凱旋的外太魯閣族人厚禮犒賞。

  日本政府在外太魯閣地區進行教化設施,以及設置警察官吏和公共醫療,使得外太魯閣地區情勢看來似乎漸趨平穩了。但隨著台東廳長的更動與樟腦事業在太魯閣部落山區的擴張砍伐,太魯閣族與日本當局經過短暫而表面的平和之後,再次爆發更嚴重的衝突事件。

參考文獻:
  • 阮嶸,《原住民同胞英勇奮鬥史「太魯閣事件」真相之探討》,花蓮:美崙文化工作室,2001年。
  • 田貴芳,《太魯閣人耆老百年回憶──男性篇》,台北:瀚蘆圖書,2014年。
  • 鴻義章,《太魯閣事件1914》,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6年12月。
  • 山口政治,〈日據初期的外太魯閣情形〉(黃榮洛譯),《新竹文獻》第20期(2005年9月),頁102-113。
  • 潘繼道,〈國家、區域與族群──臺灣後山奇萊地區原住民族群歷史變遷之研究(1874-1945)〉(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