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21
名稱
  • M
    喀西帕南事件
  • I
    布農族待確認
  • H
    喀西帕南 Khà-sî-pha-nàm
    事件 sṳ-khien
  • T
    喀西帕南 Khik-se-phà-lâm
    事件 Sū-kiānn
  • J
    カシパナン事件 じけん
  • E
    Qasibanan Incident
族別
  • 4B 布農族 Bunun
分類
撰寫者

喀西帕南事件


緒論

  1915年(大正4年)5月12日,於花蓮秀姑巒溪上游拉庫拉庫溪的喀西帕南駐在所,以喀西帕南社(Qasivanan)布農族人為首向駐在所發動襲擊,造成所內警察人員重大傷亡,更進一步觸發該流域後續抵抗行動。本事件凸顯布農族人對於槍械扣押沒收政策的不滿,更反映東台灣布農族區域自1914年(大正3年)霧鹿事件後不穩定的政治局勢,連同接連於喀西帕南社事件幾天後發生的大分事件,迫使日本人統治勢力暫時撤出拉庫拉庫溪流域。

所涉民族

  喀西帕南事件主要涉及布農族、日本警備員。參與襲擊者包括喀西帕南社(Qasivanan)、清水溪邦喀爾社(Pangkal)、拉庫拉庫社(Daq-Daq)布農族人(均位於今花蓮縣卓溪鄉);據傳台東新武呂溪流域霧鹿社(Bulbul)族人(今台東縣海端鄉霧鹿村)也有參與。

事件背景

  1910-1915年(明治46年至大正4年)間,總督府推行「五年理蕃計劃(五箇年理蕃計画)」,以軍事與行政手段增強對台灣原住民族的管控。該計畫策略之一即強制扣押沒收原住民族自有槍械,削弱其武裝能力,期建立更穩定的治理秩序。然而,此舉嚴重侵犯布農族文化與日常生計,進而引發強烈抵抗。喀西帕南事件發生的直接導火線來自喀西帕南社領袖Bisazu拒絕交槍,遭日本警察逮捕並施以酷刑,導致同社族人憤怒不滿。與此同時,自1914年(大正3年)初台東廳霧鹿事件後,進一步激化區域族人與外來政權的對立情緒,最終肇生喀西帕南事件爆發。

事件始末

  依《理蕃志稿 第4編》(1932)〈カシパナ駐在所ノ蕃害事件〉記載:5月12日午後,族人切斷了喀西帕南與中社駐在所間電話線,13日中社駐在所廣川巡查查線途中,遇上了喀西帕南社永森巡查,才知前一日發生了駐在所遭襲事件。根據紀錄,12日傍晚近百名布農族人來到駐在所,由5人代表進入駐在所宣稱欲協助運搬樟腦下山前往璞石閣(今花蓮縣玉里鎮),再協助駐在所警員補給後勤云云,藉駐在所人員商議之際,向能以布農語通譯的南彥治巡查發動襲殺,戰鬥間南巡查外計有巡查5名及4名警手在激戰中死亡或失蹤,僅巡查永森一人成功逃脫;另一方面,據報喀西帕南社領袖Bisazu傷重後不治,而其長子Pilis亦在戰鬥中身亡。襲擊隊壓制現場,並取得駐在所內所有槍械與彈藥後,隨即撤離。

  由於情報顯示,襲擊隊將埋伏於駐在所上方,待善後收拾隊伍前來時再行突襲。因此,由花蓮港廳宇野英種警務課長率領合計300名的大型警察與人伕隊,於5月15日向事發地展開善後搜查,曾於抵達駐在所途中與布農族人發生數度交戰,於17日後才抵達現場撤回日本人遺體。

事件結果與後續影響

  喀西帕南事件發生後,流域內的布農族抵抗行動迅速擴大。5月17日,大分駐在所遭到襲擊,是為「大分事件」,也是連續於八通關沿線發生規模不一的襲擊事件之一,因此在《理蕃志稿 第4編》合稱為「花蓮港廳高山蕃事件」;最終致拉庫拉庫溪上游駐在所撤廢,日本警察撤出流域範圍。

相關文化資產

  喀西帕南事件目前未有登錄為文化資產身分者,但有2處相關歷史遺跡。

1. 喀西帕南事件殉職者紀念碑:1931年(昭和6年),日本政府於原駐在所下方90公尺處設立「カシパナ事件殉職者紀念碑」,以紀念在事件中戰死的日本人。紀念碑為混凝土製方尖碑,高約2.4公尺,碑文記載事件發生與建碑時間,至今仍保存良好。

2. 布農族傳統家屋重建計畫:自2017年(民國106年)起,花蓮縣文化局在文化部「歷史現場再造計畫」支持下,於佳心舊社進行布農族傳統家屋復原,並推動一系列關於鄰近地區的系統調查。該地後經行政協調,於玉山國家公園範圍內變更為人文史蹟保存區,與日方設立的殉職紀念碑形成對比,呈現布農族歷史記憶與觀點。

【圖1】喀西帕南事件殉職者紀念碑。(謝博剛拍攝,2016年)

【圖2】由八通關古道可見之紀念碑。(謝博剛拍攝,2016年)

參考文獻:
  • 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編,《理蕃志稿》第三卷,台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32年。本書有中譯本。吳萬煌、古瑞雲譯,《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三卷》(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年)。
  • 林一宏,《八二粁一四五米:八通關越道路東段史話》,南投:內政部營建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2004年。
  • 徐如林、楊南郡,《大分・塔馬荷:布農抗日雙城記》,台北:南天,2010年。